7月9日上午,箱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工作部署会,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智能农机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参与旁听,与村干部围绕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深入交流,为乡村振兴凝聚校地合力。
(图为村干部就工作发言 周江供图)
会上,箱子村首先对中央八项规定进行再学习、再强调,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严守纪律红线,以务实作风推进乡村工作。随后,聚焦近期重点任务:部署公路巡查工作,明确雨天需及时拍照上传、规范填写巡查日志,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强调森林防火关键,针对精神病人、独居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加密宣传与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及自来水排查,需定期开展排污、宣传引导,同步推进防溺水、节约用水宣传,守护村民生活用水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图为村干部做听会记录 陈永豪供图)
实践团队全程认真旁听,会后积极参与讨论。团队成员结合“智能农机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围绕山地农业生产需求,就农机如何助力产业增效、与农技培训结合培养本土人才等发言,提出利用“大葱移栽一体机”提升生产效率、以“农机+农技”课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思路,与村干部探讨农业现代化路径。村干部也从基层治理实际出发,交流乡村发展痛点与需求,双方在人才振兴、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碰撞出合作火花。
(图为团队成员听座谈会 易贞宁供图)
此次旁听交流,搭建起高校实践团队与乡村基层的沟通桥梁。实践团队既了解乡村治理工作重点,也为后续项目推进找准民生结合点;村子则引入高校科研视角,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新可能。下一步,双方将持续深化协作,让智能农机等科研成果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助力箱子村在产业振兴、生态守护、人才培育上迈出更坚实步伐,书写校地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实践团队在交流中还注意到,箱子村部分山地地块分散,传统耕作模式效率偏低,且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务农人员老龄化。针对这一现状,团队提出可结合地形特点改良智能农机,研发小型化、灵活化的山地作业设备,并计划联合村里开设“田间课堂”,让村民在实操中掌握智能农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技巧,逐步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村干部对此表示认可,认为这类接地气的技术适配与培训模式,能切实降低村民使用门槛,让科技红利真正扎根田间。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干部交流 彭俊博供图)
此外,双方还就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展开探讨。实践团队建议,利用智能农机精准播种、施肥的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助力箱子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同时可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生态品牌”,通过高校资源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村干部提到,村里正规划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希望能引入智能化分拣、包装设备提升附加值。这些想法为校地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让箱子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既有科技支撑,又具生态底色。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合影 胡洋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