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踏访抗战故地,青春重燃烽火记忆

    2025-07-12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实地走访追溯抗日烽火旧迹
7月2号,团队成员踏上了山海关的土地。当望向这矗立的榆关抗战纪念碑,团队成员眼前不禁浮现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妄图侵吞华北,把山海关当作战略支点。对驻守的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威逼利诱无果,于是发动了榆关抗战。东北军将士在此孤军奋战、血洒疆场,以无畏勇气抗击日寇。如今,纪念碑承载着那段悲壮而热血的记忆,警示后人铭记侵略者暴行,更彰显着中华儿女不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们传承先辈意志,守护和平。

图为团队成员阅读榆关抗战纪念碑上文字 王昊天 供图
老兵访谈:聆听烽火岁月记忆
7月4号,团队成员抵达安徽蚌埠。在对抗日战争老兵采访中得知:抗战的烽火岁月里,王崇善与王胜昌是同乡、战友,更是亲家,他们的故事,是战火中情谊与信仰交织的动人篇章。
西南解放后,两人奔赴不同战场续写担当:王胜昌随彭德怀北上入朝作战,在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以热血抗击侵略者;王崇善则追随张国华南下进军西藏,于高原苦寒处,为边疆稳定扎根奉献。王崇善的人生,满是“为人民服务”的注脚:战争年代,他参与西藏支援的任务,冲锋在前;退休后,即便身患疾病仍然为乡里做贡献,坚守党员本色,不贪图享受,把为百姓做事当作使命。
他们与众多受访老兵一样,从战士到归乡,出身贫困却始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一生诠释着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坚守,让那段烽火岁月的光芒,在平凡坚 守中永远闪耀。他们的亲身经历是抗战历史中鲜活而珍贵的补充,能填补文献之外的细节,让个体故事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避免历史被淡忘。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经历,以曾经的苦难过往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警示和平的可贵,反对战争、守护和平。

图为团队成员在蚌埠王崇善后人王丽华家搜集老一代的故事 王锦泉 供图
历史回溯:致敬英雄忠魂
7月4号上午,团队成员来到了安徽淮南万人坑,那是一座凝固着血泪的历史纪念馆。白骨累累,诉说着侵华日军“以人换煤”的残暴行径。每一根白骨,都是无声的控诉,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每一处遗址,都铭刻着那段屈辱又惨痛的岁月,时刻提醒着青年“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
走进淮南烈士陵园,园内新四军纪念塔高耸入云,塔身镌刻着陈毅元帅手书“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纪念馆内,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步枪、破损的绑腿等文物,无声诉说着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烈士名录墙镌刻着3700多位英烈姓名,松柏环绕间,一座座墓碑静静矗立。这里不仅是红色记忆的宝库,更是精神传承的课堂,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初心与担当,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勇毅前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淮南万人坑 余晨 供图
从万人坑的苦难到烈士陵园的庄严,抗战历史是一部沉甸甸的教材。它让青年们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青年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以史为鉴,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拼搏,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华夏大地。
传承践行:以青春续写烽火担当
望向烈士陵园名录,时隔百年间的信仰交汇,仍旧是中国红。百年间,往日萧瑟荡然无存,可中华儿女铮铮铁骨弘扬至今,历史的长河里,寄存了太多英魂的期许,未来或许灰暗,但他们化作满天繁星,照亮了今天的中华盛世。青年们寻着先辈的影子,守着心中的信仰,一步又一步,叩响了盛世的大门,他们是否看见,红旗飘荡,听见郎朗书声,远方升起一轮红日,是中国红。

图为团队成员瞻仰烈士英名录 王昊天 供图
(撰稿: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晓月)
(核稿及指导老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涂李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