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下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青衿护新队”赴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长江村無染手工工作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非遗文化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研学,让志愿者们深入了解扎染这一古老纺织品染色工艺的独特韵味,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扎染,作为我国极具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广泛应用于宫廷服饰与民间衣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者今天来到的無染工作坊是一家致力于传承与创新扎染技艺的乡村工坊。工坊主理人长期扎根乡村,积极探索传统扎染与现代时尚的融合路径。此前,工坊在村内的油菜田间成功举办“长江秀《無染》”田野时装艺术展,以广袤的油菜秆为天然廊柱,模特们身着蓝染、茶染、游牧三个系列共40余套扎染服饰穿梭于田野之间,扎染的蓝邂逅田野的绿,呈现出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长江村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活动现场,工坊主理人通过生动详实的讲解和丰富多样的现场成品展示,深入细致地介绍了扎染技艺的悠久历史渊源、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德阳地区独特的传承方式与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主理人的精彩讲述,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扎染工艺在当地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这一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志愿者们系统学习了扎染的完整工艺流程,包括布料选择、图案设计、扎结技巧和染色方法。老师为大家特别介绍了扎染所用的天然植物染料,如板蓝根、红苏木、藏红花、芡草和莲壳等,详细讲解了不同植物染料所呈现的色彩变化,以及染色时间与温度对色彩效果的影响。此外,扎染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也拥有了许多的创新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生活需求不断结合,让扎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老师现场讲解扎染原理及方法 吴炜摄
随后,志愿者们分组进行扎染物品的制作实践。大家根据个人的创意想法与审美喜好,自主选择制作扎染方巾、扎染包或T恤等不同的作品类型。从布料的精心挑选、图案的设计构思,到扎结技巧的细致操作、染色过程的耐心把控,每一个环节志愿者们都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切身感受到传统扎染工艺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有人负责扎结,有人负责染色,大家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作品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积极展示自己的扎染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交流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欢声笑语不断,充分体现了青年志愿者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非遗技艺的热情。
图为志愿者们在老师指导下体验扎染 吴炜摄
此次“三下乡”扎染非遗体验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深入感受到了扎染这一古老技艺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更切实增强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亲身参与扎染制作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匠心,进一步认识到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
图为志愿者们扎染成果展示 吴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