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铭记血泪史,传承英雄志

    2025-07-12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血泪史,传承英雄志,近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烽火传薪”青年实践团走进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承载着血泪记忆与抗争精神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聆听幸存者故事,追溯那段山河破碎的苦难岁月,感悟中华民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展现的不屈风骨。
         
                                                                                                 图为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王锦泉摄
  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内,昏暗的灯光下,一排排矿工遗骸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镣铐、残缺的矿灯与泛黄的照片,无声还原着1938年至1945年间日军在此的暴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侵华日军罪证   余晨摄
  馆内史料显示,日军在此掠夺煤炭资源,残害矿工超3万人,"万人坑"正是这段血泪史的铁证。参观者驻足凝视,无不被侵略者残暴的压迫与同胞遭受的苦难所震撼。
  日军侵占淮南期间,以"开发煤炭"为名,强制数万矿工在非人条件下劳作,饿毙、病亡、被虐杀者不计其数,最终形成了令人痛心的"万人坑"。讲解员指着一座矿工同胞的雕像说:"这不是虚构的场景,而是当时矿工们的日常。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着侵略者的掠夺,也用生命守护着民族的尊严。"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侵华日军“以人换煤”罪证注图   余晨摄
  团队成员采访了三位抗战老前辈。王爷爷回忆起1942年加入八路军后,从教书工作转向地方工作,从乡长做到区组织部长,当时在五河地区驻扎有几百名日寇,本来,想要联系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联合剿灭,但是装备实力悬殊,同志们在他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没有造成巨大伤亡,为我党保住了抗日有生力量。"子弹擦着耳朵飞过,身边的战友倒下了,我们咬着牙往前冲,就想着把鬼子赶出去!"王奶奶的父亲曾是地下交通员,她哽咽道:"送情报时揣着性命走,就盼着天亮,盼着孩子们能过上安稳日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革命前辈后代讲解前辈革命事迹和翻阅旧相册与功勋章  王锦泉摄
  “铭记血泪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每一代人都懂得和平的分量;传承英雄志,不仅是致敬过往,更是要让前辈们的抗争精神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从历史中汲取的感动与震撼,转化为钻研学业、服务社会的动力,用青春担当守护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安宁,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薪火相传、永不褪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