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深入著名侨乡福建省安溪县,开启华侨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通过走访侨联、学校、古厝、渡口等多地,近距离感受侨胞“爱国爱乡、回馈桑梓”的赤子情怀,解码华侨精神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侨心向党诉衷肠 校馆见证报国志
在蓬莱镇进来成长中心学校,实践队与蓬莱镇侨联主席柯怀莲展开深入座谈。柯怀莲详细介绍了侨联“桥梁纽带”的工作性质,重点讲述近年来归侨工作的发展成果:“仅过去三年,我们就帮助200余位侨胞后代完成寻根认亲,侨二代、侨三代通过族谱对接、祖厝祭扫,逐渐重拾与故土的血脉联系。”她提到,侨联通过举办清水祖师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根文化”成为连接海内外安溪人的精神纽带。

图为柯怀莲主席与实践队员面谈场景(吴一虹摄)
随后,实践队一行前往安溪八中和梧桐中学,探寻华侨兴学助教的历史印记。安溪八中校园内,崭新的教学楼与现代化体育馆巍然矗立,校方负责人介绍:“学校的每一栋楼、每一间教室,都凝结着侨胞的深情。”据了解,该校由柯宝国、柯保安、柯宝明等多位侨胞累计捐资数千万元建成,食堂、图书馆等设施均由海外乡亲定向捐助。
在以著名侨领林梧桐先生命名的梧桐中学,队员们在纪念馆内深切感悟其爱国情怀。展陈资料显示,林梧桐先生作为马来西亚知名企业家,1951年白手起家创立建发有限公司,1965年在云顶高原打造世界一流度假胜地。事业有成后,他累计向家乡安溪捐赠4700万元,不仅创立梧桐中学,还捐建旅游车、体育馆、隧道等基础设施,被福建省政府授予“乐育美才”荣誉称号。馆内一张老照片定格了感人瞬间:林梧桐在父母墓前长跪不起,眼角饱含对故土的眷恋泪水。

图为梧桐中学陈世灿主任为实践队员介绍的场景(吴一虹摄)
古厝渡口述历史 祖厝深处见精神
午后,实践队在蓬莱镇镇长李琼月的带领下,走进蓬溪村“99间华侨厝”。这片闽南特色建筑群依山而建,燕尾脊、红砖墙间融入南洋骑楼元素,队员们实地感受到华侨将异乡建筑智慧与故土文化巧妙融合的匠心。李琼月介绍:“这些古厝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侨胞‘落叶归根’信念的物化象征,如今已成为活化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美滨村千年古渡口,老村长刘景顺向队员们讲述了这里的繁华过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渡口曾是侨胞‘下南洋’的启航地,也是家乡物产外销的黄金通道。”他指着岸边的古榕树说:“村里13个姓氏和睦共处,正是因渡口文化孕育的包容胸襟。”队员们了解到,古渡口见证了无数侨胞背井离乡的艰辛,也承载着他们回馈桑梓的初心。

图为老村长刘景顺与实践队员面谈场景(王晶摄)
行程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联中村林梧桐祖厝。这座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内,保留着林梧桐先生早年生活的痕迹,燕尾楼的飞檐翘角仿佛诉说着侨胞“走出去”的勇毅与“带回家”的深情。队员们在祖厝内看到,林梧桐先生的生平事迹被制成图文展板,从白手起家到跨国创业,从捐资助学到基础设施建设,其人生轨迹勾勒出一代侨商的家国担当。

图为林梧桐祖厝现场图(郑田婧摄)
赤子情怀照振兴 侨力涌动谱新篇
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安溪的乡村振兴不仅有侨资浇灌的“物质之基”,更有华侨精神铸就的“灵魂之脉”。从捐建校舍到文化寻根,从修桥铺路到产业帮扶,侨胞的赤子之心跨越山海,在故土生根发芽。正如柯怀莲所言:“当侨二代带着孩子跪在祖厝前上香时,我们知道,这份爱国爱乡的精神已融入血脉,成为安溪发展最澎湃的动力。”
如今,在华侨精神的感召下,安溪正以“农旅融合”“文化兴村”等路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青年一代应从华侨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让桑梓情深的传统薪火相传,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