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力量扎根茶乡:福建农林大学学子以专业实践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2025-07-12    阅读: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一片叶子,承载着千年文脉;一群青年,续写着振兴篇章。”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赴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14名队员带着“用专业服务基层,以文化浸润童心”的初心,以“三下乡”为契机开展支教活动。7月8日,实践队在当地青少年成长中心开设茶韵课堂、多元课程,将茶学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使命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此次实践活动并非偶然。作为茶学领域特色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始终将“专业服务地方、助力文化传承”作为育人目标,而蓬莱镇作为安溪重要茶产区,既面临着茶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期待,也存在暑期教育资源短缺、课程形式单一的现实困境。当地青少年成长中心2024年暑期公益课程170个名额“一抢而空”的现象,以及乡村学校在艺术、劳动教育等领域的资源缺口,都呼唤着更精准、更专业的帮扶。实践队的到来,正是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对接基层需求的生动实践。
茶韵为桥,让传统文化“活”在课堂
“爷爷炒茶时的锅铲声,是茶乡最动听的旋律。”在实践队开设的“茶韵课堂”上,茶学专业学子用乡土记忆唤醒孩子们对茶文化的亲近感。作为茶学专业学生和课程的核心设计者,她们深知: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书本,必须让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图为美术手工兴趣班孩子关于茶主题的美术创作 吴一虹摄
美术手工课上,茶创专业学生小张以“一壶春茶——安溪铁观音”为主题,引导孩子们观察茶田起伏的曲线、茶器古朴的纹路、茶汤砂绿的颜色。“这不是简单的画画,是让孩子们把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画出来。”小张的话道出课程设计的深意。当孩子们用彩笔涂画出金黄的茶汤、用彩纸剪出茶壶的轮廓时,每一件作品都成了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而文化认同也在画笔落下的那一刻悄然生长。
 
图为茶学专业学生教授学生盖碗茶艺图片 王晶摄
茶艺课上,盖碗的轻旋、茶汤的倾注都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温杯洁具是对茶的尊重,也是对客人的礼貌。”茶学专业学生小宋一边演示“高冲低斟”的手法,一边讲解茶道中的礼仪。孩子们模仿持碗的姿势,眼神里满是专注——这正是文化自信在少年心中扎根的模样。正如实践队队长所说:“我们教的是茶艺,更是让孩子们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谦和待人’的处世之道。”
初心如磐,用青春行动诠释担当
“为什么来支教?”面对这个问题,队员们的答案惊人地一致:“想让乡村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想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用武之地。”这朴素的初心,正是“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
14名队员中,有半数是第一次走进乡村。为了设计出贴合当地需求的课程,他们提前研读蓬莱镇的教育现状,参考学校历年支教经验,反复打磨教案。茶创专业的同学发挥创意,将茶文化融入创意绘画中;茶学专业同学带来了传统茶艺和新式茶饮的课程;非茶学专业的队员们则主动“补课”,跟着茶学学子学习基础茶知识,只为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更专业的引导。“每天备课到深夜,但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就觉得值。”队员小周的话道出大家的心声。
校地同心,共绘文化振兴新图景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乡村是文化振兴的广阔舞台。”安溪茶学院党委书记黄成茂的话,点明了此次活动的价值。作为学校“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系列实践的一环,此次支教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校地协同育人的有益探索。
 
当地政府对实践队的到来给予了大力支持,副镇长李琼月多次来到课堂,看到孩子们专注学茶礼的样子,她感慨道:“这些大学生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文化传承的新思路。”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会主动给长辈泡茶,还会讲“喝茶要懂礼貌”。
支教已经开展5天,队员们播下的文化自信的种子正在发芽。截至目前,实践队已开展课程20课时,覆盖青少年150余人次,不仅填补了当地暑期教育资源的缺口,更让茶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或许不能改变所有,但只要能让一个孩子认识上、爱上家乡的茶,这份付出就有意义。”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政府、成长中心相关负责人及实践队合影 吴一虹摄
据悉,福建农林大学将持续推动此类实践活动常态化,让更多茶学学子走进乡村。因为他们坚信:文化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的行动。当青春力量扎根乡土,当专业知识融入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必将更加牢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