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三下乡:青阳县里寻文脉 实践团中续薪火

    2025-07-12    阅读: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讯员 蔡兆一 王奕霏 王晨晨)7月4日至6日,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徽韵青阳,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奔赴青阳县,开启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青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非遗魅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团首站前往了青阳腔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非遗青阳腔的核心展示窗口,馆内陈列的戏服、脸谱、曲谱等珍贵文物,生动呈现了这一 “戏曲活化石” 的历史脉络。在参观过程中,柯老师主要介绍了青阳腔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艺术特色,并且着重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抢救青阳腔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一剧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后,柯敏老师带领队员们学习青阳腔戏曲中简单的唱法和表演动作。尽管动作和唱腔学习颇具难度,但大家热情高涨,在实践中感受着青阳腔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在青阳腔博物馆参观学习。蔡兆一 摄
         博物馆负责人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同学们前来了解青阳腔给予高度赞扬,并表达了对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殷切期望,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
         傍晚,实践团走上青阳县街头,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与居民亲切交流,深入了解青阳县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情况。
         次日,实践团深入陵阳镇,探访这座 “千年古镇” 的文化肌理。漫步青石板街巷,明清徽派建筑群鳞次栉比,宁氏宗祠的木雕斗拱、谢氏家庙的砖雕壁画,处处彰显徽商鼎盛时期的富庶与匠心。在天下粮仓主题文化园,全国各省、市、县的粮票、布票、油票等20余万枚,生动再现了中国粮食政策的变迁史。粮票上的图案包罗万象,折射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风貌,生动展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图景。
图为粮票博物馆收藏的粮票。蔡兆一 摄
         实践的最后,实践团走进青阳县博物馆。博物馆内“青阳历史文物展”系统展示了从商周至明清的文明脉络,让队员们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在青阳县博物馆调研。蔡兆一 摄
         此次青阳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近距离领略了青阳腔的独特魅力,更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后续,实践团还将通过整理资料、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开展校内宣传等多种方式,号召更多的青年学生关注和保护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在传承中焕发生机,在创新中走向未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