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深入济源黄河湿地,探访生态文明脉络

    2025-07-14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由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风景园林、植物保护等专业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黄河流域(河南段),开展生态文明综合调研。7月11日,调研团队深入济源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围绕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展开实地考察与研究,拉开了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序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济源黄河湿地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是黄河进入豫西的门户地带,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近年来,济源市深入推进黄河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标杆。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济源黄河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豫西地区不可多得的生态基因库。此次调研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通过实地观察与系统采样,梳理黄河流域(河南段)代表性植物的分布现状与保护状况。

  当天,团队成员分组对湿地周边不同生态位开展植物物种调查工作,使用专业植物图谱与分类工具对现场采集样本进行初步鉴定。从湿地岸边的挺水植物到林缘地带的灌木、草本植物,均被细致采集与记录。部分稀有种还被单独标注以便后续与相关科研平台共享数据。

  据初步统计,团队当天采集植物标本超过60种,其中包括典型湿地植物香蒲(Typha oriental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以及部分特有耐盐碱草本植物。部分物种在前期预调研数据中并未出现,显示出本次调研的系统性与深度。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关乎环境,更关乎人文。调研团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特别注重生态文明与区域风土人情的融合观察。在走访黄河岸边村落过程中,成员们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态保护背景下的生活变化。此外,团队还调研了当地在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领域的探索与成效,挖掘生态文明带动地方经济转型的典型案例。

  为全面掌握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团队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体系,从环境质量、生态修复工程投入、生物多样性水平、居民生态参与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记录与数据收集。

  总体而言,济源黄河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植物多样性水平日益丰富。但调研团队也发现部分区域存在外来植物入侵、湿地边缘人为干扰等潜在隐患,建议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公众生态意识。

  济源黄河湿地的调研,既是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一株植物的记录,到一座城市的生态变迁,这场深入黄河流域的调研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触碰现实、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接下来的时间里,团队还将继续奔赴黄河流域其他典型生态节点,带着“绿水青山”的理想与责任,绘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画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