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超星火照亮群山课堂 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足球对话
七月的海洋乡,群山在晨雾中苏醒。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小学的足球场却已沸腾,一场特别的足球课正在上演。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漓漓圆上草”支教团的大学生们,正带领孩子们在略显简陋的场地上追逐足球的梦想。奔跑的身影在绿意环抱中跃动,笑声与呼喊声交织,山风传递着纯粹的快乐——此刻,足球不仅是游戏,更是连接大山内外的桥梁。
正当孩子们在群山环绕的球场上追逐奔跑之际,距离他们两千公里外的江苏大地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如火如荼——快递员、村支书、高中生组成的草根球队正在专业球场上奋力拼杀。这两片看似永不相交的土地,因足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草根足球的双向奔赴
“脚尖向前!眼睛看球!”支教队员张天意半跪在场边,指导着十二岁的黄俊峰带球绕过障碍桶,当男孩成功将球射入斑驳的球门时,围观的孩子们爆发出欢呼。这样的场景,恰与苏超赛场上17岁高中生寇程1分17秒破门的精彩瞬间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足球的快乐,本就不该被地域或资源所局限。
在苏超赛场,泰州与宿迁的“楚汉德比”刚落下战幕;而在海洋乡的绿茵小课堂,孩子们正进行着人生第一次分队对抗赛。十二岁的女孩张耀涵扎起马尾,学着电视里苏超球员的样子大声呼喊传球。场边支教队员奋力挥舞着手臂,用最大的声音为孩子们欢呼鼓劲——当孩子们带球突进时,那份“冲啊!好球!”的热烈,与如皋基地万人为南通队球员呐喊的声浪,仿佛穿越山河,在海洋乡绿茵铺展的足球场上空奇妙地交汇、回响。
足球支教的八载传接
“漓漓圆上草”的八年坚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教学传递。从金陵古都到漓江源头的层峦叠嶂,八载暑期累计行程超两万公里,一批批国贸学子接力奔赴,将足球的种子深植于这片土地。最初的足球可能已磨损,但被这项运动点燃的心灵却持续发着光。校长秦金平感慨道:“这八年,我们看到改变在悄然发生。‘漓漓圆上草’带来的不仅是足球技巧,更是一扇看向山外的窗。孩子们的身体更结实了,眼神更亮了,说起未来,他们的小拳头也握得更紧。”
支教的意义,恰在于以行动缝合山海间的认知鸿沟。当苏超赛场上球员的每一次华丽突破点燃全国球迷的热情,海洋乡的孩子们在普通足球场的球门前,穿着基础的球鞋或运动鞋,以同样全神贯注的冲刺与射门,诠释着足球最本真的快乐与拼搏。这种跨越地域的共鸣,正是体育精神最动人的普世语言。支教队员在日记中写道:“足球在此刻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希望的载体。我们带去的或许只是基础技巧,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比任何精准的传球都更有力量。”
绿茵梦想的平等绽放
课程接近尾声,孩子们围坐一圈,汗珠在红扑扑的小脸上闪着光。支教队员指向群山之外:“将来有一天,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走出大山,走到更大的球场去,甚至像电视里的球星那样踢球。记住今天流的汗、笑的声,足球会一直是你们的好伙伴。”所有小孩齐声应和,清脆的誓言在山谷间回响,仿佛与远方苏超赛场鼎沸的人声隐隐相和。
当“漓漓圆上草”的旗帜又一次在海洋乡小学的操场边扬起,它标记的不仅是一次地理跨越的支教旅程,更是一群人八年如一日对教育平权的朴素信念。足球在此地,是游戏,是课程,更是无形的使者。它让山里娃的赤脚能触碰绿茵梦想的温度,也让金陵学子俯身草地的身影能感知乡土中国跳动的脉搏,还让草根拼搏的精神跨越山河同频共振。足球在此刻成为最平等的语言——无论奔跑在江苏的顶级草根联赛,还是跳跃在广西群山的简易操场,每个敢于追梦的身姿,都在书写中国体教融合最生动的注脚。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