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一师学子三下乡:“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踏访会溪村

    2025-07-16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2025年7月14日,踏上会溪村的泥土路时,午后的阳光正把团队的影子拉得很长。跟着校团委书记和潘超红、刘林杰老师的脚步,队员们手里的调研工具袋轻轻晃动,卷尺、记录本、相机在里面碰撞出细碎的声响。村口的晒谷场上,几位村民正翻晒新收的玉米,金黄的颗粒在竹匾里滚动,扬起细碎的尘埃,团队成员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的劳作。
  沿坡而上的村寨里,木楼的廊柱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玉米棒。校团委书记指着墙角堆放的柴火说:“这些劈柴的长短都差不多,可见村民生活多讲究章法。”队员们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才发现那些柴火果然像用尺子量过一般整齐,有人赶紧举起相机,镜头里不仅有柴火,还有廊下织着土布的阿婆,她手里的木梭在经纬线间穿梭,动作娴熟得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歌谣。
  回程前,团队在村头的小卖部歇脚。刘林杰老师拿起货架上的土家织锦书签,转身问队员们:“上午走访非遗传承人时,你们记了织锦的纹样寓意,有没有想过怎么和年轻游客的审美结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人说可以做成手机壳图案,有人建议开发DIY材料包,讨论声引来了小卖部老板,他笑着说:“要是你们能帮着出主意,我把库存的老织锦都便宜卖给你们当样品。”
  暮色渐浓时,车窗外的山峦变成了深黛色。队员们整理着今天的收获,问卷上的空白处被各种符号填满,录音笔里存下了村民的笑声和方言歌谣,相机相册里既有合作社的生产线,也有墙角绽放的野菊。团队里没人说话,但彼此都能感受到一种默契——这场三下乡,他们不仅是来完成调研,更是来学会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让青春的足迹真正踩进这片土地的脉络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