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广西侗寨三下乡:在银饰博物馆里触摸传承的温度

    2025-08-08    阅读:
    来源:南宁理工学院
  
  2025年7月6日,南理学子的脚步踏入程阳八寨的晨雾,径直走向村寨中心的银饰博物馆。不同于都市展馆的玻璃冷光,这里的晨光透过木窗棂,在展柜上投下斑驳光影,空气中浮动着银器特有的温润气息,与远处传来的侗族大歌余韵交织,仿佛在诉说着银与侗族人的千年羁绊。
  队员们沿着青石板路来到博物馆前,门口的百年樟树下,几位侗族中年人正用银锉细细打磨着银料边角。见南理学子走来,银匠杨师傅放下工具,指着门楣上的木雕说:“这上面刻的是‘银魂’二字,咱侗族银饰不只是饰品,是祖宗传下来的念想。”木雕的纹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却依然能看出银匠錾刻般的力道,仿佛在印证着“以银为魂”的信念。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实践团队员在博物馆。陈成寿 供图
  展柜里的时光对话。博物馆一层的核心展区,一组清代侗族新娘的银饰套装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头冠高约30厘米,由12只银凤凰层层叠叠组成,凤凰的尾羽延伸出细小的银链,链端坠着米粒大的银铃,轻轻一碰便发出清脆声响。讲解员吴阿姨指着胸牌边缘的卷草纹说:“这是当年寨里的银匠借鉴了苗族的纹样,咱侗族银饰从来都在学着变呢。”
  向前的民俗展区更显生动。玻璃柜里并排放着三件不同时期的儿童银帽:明代的银帽上缀着8只银虎,虎爪紧握银球,据说能“镇住邪祟”;民国的银帽添加了珐琅彩,帽檐处的“五毒纹”用红、蓝两色点缀,显得格外鲜活;而现代的银帽则融入了卡通元素,银片上錾刻的小熊图案旁,仍保留着传统的“长命锁”吊坠。“你看这三件帽顶的银佛,姿势从没变过,这是咱侗族银饰的根。”吴阿姨的手指在展柜上轻轻划过。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实践团队员在博物馆。陈成寿 供图
  离开程阳八寨时,队员们都在感叹侗族银饰之精妙。车窗外,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永济桥的铜铃,博物馆的灯光在暮色中渐次亮起,仿佛在守护着这些流淌在银器里的时光。这场三下乡之旅,让学子们懂得:传统从不是封存在展柜里的展品,而是纹样中藏着的故事、岁月里沉淀的智慧,在守护与传播的接力中,永远拥有生长的力。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实践团队员在博物馆。陈成寿 供图
  (通讯员蔚之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