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开封文化,解锁汴绣传承密码
来源:靳子璐/“汴梁绣梦·文韵乡兴”团队/郑州大学
近日,郑州大学 “汴梁绣梦・文韵乡兴” 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 “三下乡” 号召,奔赴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深入探寻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汴绣技艺的传承发展现状。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先后走访开封博物馆、宋绣艺术博物馆以及开封非遗市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解码汴绣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开封博物馆:追溯汴绣历史渊源
实践团首站来到开封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与详实的文献资料,为队员们勾勒出汴绣发展的清晰脉络。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刺绣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从早期用于服饰装饰的实用针法,到逐渐融入绘画艺术、追求意境表达的 “画绣”,汴绣在宋代实现了从实用到艺术的跨越。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察宋代刺绣文物的针法细节,对汴绣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有了直观认识。
宋绣艺术博物馆:领略汴绣艺术魅力
随后,团队走进宋绣艺术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示了汴绣的经典作品与独特工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令人目不暇接,《清明上河图》的汴绣版本生动还原了原作的市井繁华,人物、建筑、车船等细节栩栩如生,针法运用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汴绣36种针法特点。
博物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汴绣的 36 种针法,以及与其他绣种的区别。队员们还现场观看了绣工演示,亲眼目睹绣针在丝线间穿梭,将普通的布料变成艺术珍品的神奇过程,深刻领略到汴绣独特的艺术魅力。
开封非遗市集:见证汴绣的当代传承
在开封非遗市集,实践团与汴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然老师深入交流。魏然老师长期致力于汴绣的传承与推广,她将绣架搬到市集现场,一边刺绣,一边向过往游客讲解汴绣知识。
“非遗市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能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汴绣。” 魏然老师表示。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她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如刺绣书签、手机壳、抱枕等,将汴绣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汴绣的传统工艺,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实践团成员也积极参与到市集活动中,协助魏然老师宣传汴绣。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看到了汴绣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与潜力,也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要坚守传统,更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郑州大学 “汴梁绣梦・文韵乡兴” 社会实践团通过走访博物馆与非遗市集,全面了解了开封文化底蕴与汴绣的发展历程。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汴绣,正以创新之姿融入现代生活,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感带回校园,积极宣传推广汴绣文化,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