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青春讲台筑梦乡野——广财学子用 “七彩课程” 为良洞小学添彩

    2025-08-13    阅读:
    来源:胡子墨
当阳江市良洞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用吸管让水杯‘自动喝水’,当落灰的电子琴响起第一个音符,广东财经大学培“良”育才实践团带来的“七彩课程”,正让阳江市东坪镇良洞小学这所乡村校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活力。
7月5日,这支队伍来到了良洞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夏令营,用科学实验、非遗绘画、即兴音乐等课程,为近百名乡村孩子打开多元世界的窗口。这既是对"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青春响应,更是青年学子用知识微光点亮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
广东财经大学培“良”育才实践团,由人文与传播学院陈迹副教授、人文与传播学院黄少芬老师两名老师指导带队,多名统计学、汉语言文学、财经新闻等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所属社团(YummY公益社团)拥有长达十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实地支教经验,是一支怀揣热忱、能力过硬的乡村教育助力队伍。
实践团前期调研发现:在良洞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现实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虽然配备美术教室,实验室和音乐教室这些硬件设施,但孩子们却鲜少踏足其中。课堂长期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为主,美术、音乐、科学等拓展性课程成为“奢侈品”。孩子们对多元知识的强烈渴望,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因此,实验团深刻的认识到:补齐乡村教育的“美育短板”,就是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实践团紧扣国家“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以“丰富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审美素养”为目标,为良洞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活力”的特色课程,让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
团队虽无教育学专业背景,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子们充分发挥了跨专业优势:文科学生凭借语言学专长,设计了“飞花令”“诗词品鉴”等课程,带领孩子们领略汉语言文化的魅力;理科学生依据自身学习经验,准备了从物理到化学的趣味科学课程,开启探索自然奥秘的大门;还有具备绘画、歌唱、舞蹈特长的成员,将美育要求融入趣味活动,开设了油纸伞、街舞和折纸等有内涵又有乐趣的课程。大家围绕“孩子的兴趣点”与“乡村教育的需求点”,共同研讨、反复打磨课程方案,让专业特色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
“备课和试讲的时候我们就改了好几版方案,等到真正上课后,我们又针对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课件与教学内容。”团队成员回忆道,最初设计的课程偏理论,后来上课时发现孩子们坐不住,团队就立刻调整策略——科学课增加动手实验环节,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的奇妙;美术课融入油纸伞、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新奇有趣,又能让孩子们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要让课程既有趣又有用,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团队负责人强调。

图为孩子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剪纸 黄宇莎摄

在科学课堂,实践团成员通过趣味实验,如“虹吸效应”“密度分层”等,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现象,带领孩子们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讲解物理科学知识时,成员吴洁盈用杯子和吸管制作简易装置,给孩子们演示“虹吸效应”,底下的学生纷纷站起来观察杯中水位的变化。即使是下课了,充满好奇的孩子们也会围着她,迫不及待的亲手尝试实验,感受科学的神奇。

图为下课后学生在动手做实验,观察科学现象 吴洁盈摄

美术课堂同样精彩纷呈,五彩画笔在孩子们手中挥舞。从剪纸拼贴到绘制油纸伞,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用艺术表达内心,培养审美与创造力。油纸伞课授课成员于嘉晴介绍:“油纸伞是我国非遗传统文化,在绘画教学中融入这一中国文化元素,既能让课程新颖有趣,又能让孩子们了解、传播非遗文化。”在油纸伞伞面的格子上,既有良洞小学上蔚蓝的天空,也有田野里随风摇曳的小花。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心灵田野的美丽景色。


图为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绘制油纸伞 梁蓝丹摄

音乐课堂上,也有一段温暖的小插曲。由于学校平时不开设音乐课,电子琴长期闲置。得知有孩子渴望学习弹琴,实践团成员刘怡萱临时决定教大家认识琴键、感受音符。“因为准备的时间不是特别充分,所以我就简单的教他们认识哪个键是什么音,然后让他们自己试试,感受弹奏出音符的乐趣。”刘怡萱说道。但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教学,孩子们依然乐在其中。直到快上下一节课了才依依不舍的把手从电子琴上挪开。
在整个支教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始终牢记自身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与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更注重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玩耍、运动。一到课间,校园里随处可见成员们和孩子们玩闹的身影,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一名小男孩在下课时拉着实践团的成员的手说,“之前来这里上学没那么开心,但是你们来了,上学就开心多了。”

图为课间,孩子们和实践团成员在玩翻花绳 柯琳摄

有的孩子说,自己很喜欢志愿老师的天文课,因为他对宇宙很感兴趣,但是之前却只在语文课上听过零星的宇宙知识。还有孩子说,她特别喜欢唱歌,但因为学校没有音乐课,她也只能自己在家听歌,所以能在夏令营上音乐课她非常开心。孩子们的反馈,正是对“教育公平”最朴素的向往,也是实践团践行“服务乡村、助力振兴”初心的最好见证。
实践团的指导老师表示,“乡村教育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帮助乡村孩子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爱好,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更多可能性。同时,青年学子也能在服务奉献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结课那天,孩子们将写满祝福的明信片塞给志愿老师,眼中满是不舍,甚至有孩子红了眼眶,问道:“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面对这份眷恋,实践团早有规划——他们不仅和学校负责人沟通了下一年支教项目,还和孩子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计划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继续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未来,广东财经大学培“良”育才实践团将持续关注良洞小学及其他乡村学校的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实践成果,探索长效帮扶机制。通过组织更多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广财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和学生的合影 柯琳摄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