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桂林非遗柚罐技艺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广西师范大学“柚见非遗”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7月15日前往桂林柘漓文化产业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成员们通过非遗观摩、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索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探秘非遗柚罐: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困境
  漆光可见月,柚韵自生香。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深入柚罐工坊,近距离观摩了柚罐制作的整体流程,并与工人们展开交流访谈。工作人员介绍,柚罐能长期保存物品的关键在于其表面涂抹的大漆,这种天然涂料具有防潮、防腐、耐高温的特性,但大漆本身具有毒性,制作过程中需经过数十道工序,且需匠人长期学习才能掌握其中手艺,因此柚罐目前只能作为高端工艺品限量生产,难以走向大众市场。场馆负责人表示:“柚罐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需求有限,如何让这项非遗技艺‘活’起来,同时带动地方经济,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图为柚罐工坊工人在制作柚罐。罗慧琴摄
  文化赋能:多元项目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除柚罐外,馆内还设有文物收藏、文字拓印等文化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基地秉承“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的理念,定期组织文物观摩、非遗体验、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周边高校学生、文化爱好者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图为产业基地内的拓片。王丹摄
  成员们在对拓印工作人员的采访中了解到,许多珍贵的文字拓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工作人员痛心地表示,2024年桂林遭遇特大洪水,导致大量珍贵的拓印作品被损毁,损失难以估量。“这些拓片很多都是孤本,一旦损毁就再也无法复原了。”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这场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文化资产的流失,也对拓印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基地正在积极抢救剩余藏品,并加强数字化保护工作。 
  此外,基地还与广西其他地区的村干部合作,邀请党员、村民代表前来学习经营模式,探索“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融合发展路径,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地理优势待挖掘:农旅融合或成突破口
  桂林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20℃,无霜期超300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沙田柚种植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基于此,团队成员提出建议:可结合农事劳动开发农家乐、研学旅行等项目,吸引游客和学生参与柚子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柚罐制作等农事活动,这既能丰富文旅业态,又能让年轻一代切身感受劳动的价值。
  
          图为柚罐产业基地周围环境。王丹摄
   “这里虽距离市区较远,但周边高校众多,且道路平坦,如果能打造‘非遗文化+农耕体验’的特色路线,或许能成为桂林文旅的新亮点。”实践团成员表示。 
  展望未来:持续跟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尽管文化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团也发现,其发展仍面临知名度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下一步,团队计划结合调研成果,协助基地对接电商平台、文旅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撰写调研报告,向当地政府建言献策,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的深度融合。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价值,也为探索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助力桂林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图为非遗柚罐实践队在基地合影贾灵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