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百名学子淬炼中医技艺赋能社区健康服务
    
	   2025年8月9日,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岐黄护理先锋队"在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专题培训。本次活动作为"中医护理进万家"年度计划的重要环节,通过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从216名报名者中选拔出128名学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计划自6月1日起覆盖辖区9个社区开展为期半年的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培训涵盖6大类32项中医护理技术,其中刮痧、艾灸等非遗技艺占比达78%。
沉浸式实训:传统技艺对接现代医疗场景  
在理论教学区,省级非遗"李氏刮痧疗法"传承人李素华正借助3D人体投影系统解析经络走向。该系统搭载的"经脉可视化"模块,能实时显示不同力度刮拭胆经时气血流速变化。"以颈椎病护理为例,需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重点疏通手三阳经。"她手持电子刮痧板在投影上标注出风池、肩井等关键穴位,设备生成的压力曲线显示,当刮拭力度维持在200-300克区间时,局部微循环改善率可达最佳状态。
实操区配备的智能艾灸训练系统引发学员关注,该设备通过36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施灸区域。"传统悬灸的40-45℃控温区间对糖尿病患者皮肤保护至关重要。"2022级护理专业学生王璐在训练日志中记录,系统预警功能曾三次提示她修正施灸距离,避免局部温度超过安全阈值。据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学员施灸控温精度从培训首日的±3.5℃提升至结业时的±1.2℃。
双向成长:健康管理重塑校园生活范式  
培训独创的"三维评估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度融入校园生活。运动康复社团开发的"子午流注作息表",要求学员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盛衰规律调整学习计划。"过去备考时常偏头痛,现在每天寅时(3-5点)练习'两手托天理三焦'配合按摩太阳穴,症状缓解了67%。"2020级学生刘阳展示的智能手环数据显示,其深度睡眠时长从培训前的4.2小时增至5.8小时。
护理技能教研室主任周敏现场演示新研发的"四维动作捕捉系统":学员练习刮痧时,16个高精度传感器同步采集腕部旋转角度、施力均匀度等12项参数。"数据分析表明,日均行走8000步以上的学员手法稳定性高出平均值23%。"她指出,基于这些发现修订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化操作手册》,新增了"施术者动态体位管理"专项章节,要求学员在操作中保持躯干倾斜角不超过15度。
长效赋能:构建院校社区协同发展生态  
在占地200平方米的"社区中医护理工作站"内,虚拟现实训练系统正在模拟糖尿病足溃烂护理场景。学员赵雨桐佩戴VR设备后,系统自动生成患者舌象、脉象及创面3D模型。"根据'急则治标'原则,需先用蛋黄油外涂保护创面,再取足三里、三阴交进行温和灸。"她的操作被系统实时评分,在"穴位定位准确性"和"应急处理时效性"两项获得91分的高分。
"云上师承"平台的远程指导系统已接入12个社区服务站。护理学院院长吴芳调取实时画面展示:屏幕中,学员正为糖尿病患者制定"涌泉穴隔姜灸+耳穴压豆"联合方案,系统用红色标记圈出施灸角度偏差。"传承人可通过画中画功能进行手法矫正,确保隔姜厚度始终保持在2-3毫米。"她特别指出,平台建立的"辨证施护知识库"已收录127个经典案例,学员处理常见病症的准确率提升至82%。
文化传承:古籍智慧融入现代教学  
培训特别设置《黄帝内经》临床应用研读课,学员需结合现代病例阐释古籍理论。在最近开展的"痹症护理"专题研讨中,2021级学员陈薇引用《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理论,设计出"刮痧祛邪+艾灸扶正"组合方案:"先以角刮法疏通膀胱经驱除外邪,再艾灸关元、气海培补元气。"该方案在模拟评估中获得94分,成为标准化教学案例。
古籍数字化团队同期发布"中医护理古籍智能检索系统",收录《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12部典籍的3D可视化内容。学员在练习穴位敷贴时,可通过AR眼镜调取《外台秘要》相关章节,古籍中的药材配比图文直接叠加在实操区域。"这种古今对照的学习方式,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内涵。"学员张桐在实训报告中写道。
长效辐射:构建“院校-社区”健康服务链
本次培训系护理学院“中医护理进万家”年度计划的首场活动。据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将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技能实训基地,开发居家护理技术标准化课程,并引入虚拟仿真系统模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护理场景,强化学生复杂病例处理能力。  
合肥市庐阳区疾控中心表示,高校中医护理人才的规范化培养,有助于弥补基层健康服务技术短板。目前,该校已与3家医养结合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年内输送50名学员参与社区健康干预项目,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向家庭场景延伸。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