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中医药“芦花”推普实践队:以语言为钥,开启当涂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5-08-14    阅读:
    来源:马骏畅
八月流火,青春如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五育”有机融合,安徽中医药“芦花”赴当涂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在这个暑期,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当涂县宁兴村的田野乡间,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以“一脉‘乡’承推普行,薪火‘乡’传振乡村”为主题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精准把脉,乡音里的推普需求​
八月初,实践队员们顶着烈日走进宁兴村,叩开一户户家门,与村民促膝长谈。“推广普通话,您觉得村里最需要啥?”“学说普通话,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啥?”一份份精心设计的问卷,承载着队员们对乡村语言生态的关切。调研发现,当地村民普遍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但令人欣喜的是,绝大多数村民都认识到普通话是外出务工的“通行证”、乡村发展的“助推器”。村民王大爷感慨道:“以前出去打工,人家听不懂我的话,急得直冒汗。学好普通话,走南闯北都不怕!”然而,数据也显示,尽管村民具备基础交流能力,浓重的乡音仍是障碍,日常生活中方言使用率高达70%以上。这清晰指向了村民们的共同期盼:渴望更多形式活泼、贴近生活的推普活动落地生根。队员们宣讲的后续计划,如一场及时雨,赢得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
​分众施策,课堂上的语言魅力​
推普的星火,在村委会点燃。在村干部的鼎力支持下,实践队针对不同群体开设了妙趣横生的“科普小课堂”。面对学龄儿童和村民,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从仓颉造字的神话讲到汉字千年的演变,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针对普遍存在的发音难点,队员们设计了“正字音”专项训练,耐心指导前后鼻音、平翘舌的区分。古诗朗诵的抑扬顿挫、多音字词的趣味挑战、绕口令的欢声笑语……这些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说好普通话”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表达的自信。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兴奋地说:“原来普通话这么好玩!我以后要当‘推普小标兵’!”
​多维浸润,乡村里的推普新风​
推普的春风,吹遍了宁兴村的角落。实践队以中小学生为突破口,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栏里规范汉字的优美展示,广播中字正腔圆的示范朗读,手册上实用的发音技巧……“书法小课堂”上,孩子们一笔一画书写方正汉字;“乡村小主播”活动中,稚嫩而认真的童声通过广播传递。更令人动容的是“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队员们以语文课本中的革命故事为蓝本,带领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深情诵读,让红色精神在标准的语音中焕发新的生机。村级活动场所、讲习所、推普文化服务站成了新的学习阵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书、颂爱国情”蔚然成风,村民学习的热情被有效点燃。
扶贫必扶智,扶智先通语。普通话这把“金钥匙”,正为乡村振兴开启智慧之门。安徽中医药“芦花”推普实践队此行不仅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和推普方案,更建立起长效文化活动机制,将推普的涓涓细流融入乡村发展的壮阔江河。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支年轻的队伍誓言将以青春之我,持续为巩固脱贫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澎湃不息的“推普”力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花在广袤乡村绽放得更加绚烂!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