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秘天龙屯堡与天台山:在历史长河中解锁非遗与健康文旅新体验

    2025-08-15    阅读: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探秘天龙屯堡与天台山:在历史长河中解锁非遗与健康文旅新体验
  在贵州安顺的群山之间,藏着两处时光淬炼的宝藏——天龙屯堡与天台山。这里既有六百年历史沉淀的文化密码,也有融入日常的非遗智慧,更有藏着顺应自然的健康之道。2025年7月10日至11日,贵州医科大学“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这片土地,带你解锁一场“穿越历史+非遗传承+健康养生”的复合型文旅之旅。
  一、天龙屯堡:触摸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踏入天龙屯堡,仿佛一脚跨进了明朝的时光隧道。600多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的政令让大批江淮军民在此屯戍,中原文化与本土风情碰撞融合,孕育出粗犷的建筑,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纵横交错的巷道。这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迷宫”,更形成了天然的通风系统。从医学角度看,空气流通加速能降低细菌病毒浓度,堪称古代“天然防疫工程”。
  队员们手持“健康漫步地图”穿梭其间,石板路的凹凸质感如同天然的足底按摩,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场轻松的养生漫步。
  “慢下来,才能品出真味”。在村民的指导下,大家亲手转动石磨,看着黄豆在磨盘间化作细腻浆汁。这个延续数百年的动作,需要手臂与身体协调发力,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让人在重复中沉淀心绪,体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从容。而磨出的豆浆,正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当地黄豆富含植物蛋白,搭配古法工艺,一口喝下的是营养,更是古人顺应自然的饮食智慧。
  若说到屯堡文化的灵魂,那一定是地戏。这位“中国戏剧活化石”源于军队出征仪式,如今仍以村寨为单位,由农民演员演绎着南征北战的故事。
  实践队代表们采访了地戏传承人陈师傅,他说:“地戏面具是角色的脸面,更是文化的密码——红为忠勇、黑为刚直、白为奸邪,每一笔色彩都是族群的价值判断。”当锣鼓声起,演员头戴面具、背插小旗、手持兵器,唱打之间,仿佛重现了古代战场的硝烟,让人读懂屯堡人刻在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与家国情怀。
  如今,地戏正尝试“破圈”:现代舞台技术让古老弋阳腔焕发新生,面具元素化作文创产品走进生活。但传承人坦言,真正的传承是守护“生活方式”——当人们仍认同传统服饰、遵循宗族礼仪,文化的根就不会断。
  在实践当天的最后,一场偶然的相遇让所有队员动容:比利时科学家与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驻足地戏表演前,语言不通的他们,被铿锵的节奏与灵动的演绎深深吸引。这一幕恰是非遗“国际表达”的最好诠释——当传统融入日常,无需刻意雕琢,便能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
  二、天台山:自然与人文共酿的“养生秘境”
  从天屯堡驱车片刻,便抵达天台山。这座不算巍峨的山峰,却因“四合一”的特质独具魅力: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与军事防御在此完美交融。
  天台山的石灰岩山体孕育了茂密植被,四季常青的森林像一台“天然氧吧”。科学检测显示,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城市,漫步其间,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在清洗肺部、舒缓神经——现代医学早已证实,负氧离子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是大自然的“康养良方”。
  山顶的伍龙寺堪称建筑奇迹。实践队员们通过采访、查询资料等途径,了解了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它既是寺庙,也是堡垒:依山而建的楼宇与山体浑然一体,既满足宗教修行的静谧,又具备抵御外敌的坚固。寺内的古老佛像、碑刻,默默诉说着数百年的沧桑岁月。站在寺前远眺,山风拂面,既能感受“禅意”,也能体会“登高望远”的身心舒展。
  三、当文旅遇见健康:一场双向奔赴的新体验
  天龙屯堡与天台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看风景”“学文化”“强体魄”三者无缝融合:
  -在屯堡磨豆浆,是体验非遗,也是“轻运动”;
  -在地戏表演里,能读懂历史,也能感受艺术带来的情绪释放;
  -在天台山漫步,是欣赏风光,也是沉浸式“森林疗愈”;
  -就连我们亲手制作的艾草薄荷香囊,既是驱蚊神器,也是非遗文化的“便携载体”。
  如今,这种“文旅+健康科普”的模式正成为趋势。在贵州医科大学“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努力下,这里的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能亲手触摸历史、亲身体验非遗、亲身实践养生的参与者。在这里,每一步行走都有文化温度,每一次体验都有健康价值。
  天龙屯堡的石板路还在诉说过往,天台山的清风仍在传递自然的馈赠,地戏的锣鼓声里藏着文化的新生。这里的旅行,不止于“打卡”,更在于“收获”——收获历史的厚重,收获非遗的鲜活,收获健康的智慧。
  若你也想在时光里漫步,在传统中寻趣,在自然中疗愈,不妨踏上这片土地,亲自解锁属于你的“屯堡+天台”新体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