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桂林到喀什:一堂跨越五千里的红色文化课—— 宣讲团走进新疆巴楚乡村课堂

    2025-08-15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薪火相传”红色宣讲团
  新疆喀什巴楚县拜什吐普村。闷热的午后,“薪火相传”红色宣讲团成员赵奕凡,目光专注地看向眼前的少年——穆斯塔法·库尔班。眼神清澈的穆斯塔法挺直腰背,紧握着一截短短的铅笔,仿佛准备随时记录下什么。
这并非一场宏大的报告会,而是一次精心的“一对一”。赵奕凡没有长篇大论,而是从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开始讲起。“看这里,”他指着照片上青砖黛瓦的建筑,“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抗战时南方的‘文化堡垒’。”照片瞬间将穆斯塔法的思绪带离了南疆的黄沙,穿越到了遥远的山水桂林。
“它不只是个交通站,”赵奕凡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手指划过图像,“看这片砖瓦间,涌动的是文化救亡的热血。”他缓缓翻过,露出泛黄的《救亡日报》影像,“胡愈之、夏衍……多少文化界的巨匠曾在这里挥笔如刀。那些铅字,是在日寇轰炸的间隙诞生的。印刷机的轰鸣,就是他们在思想战线上吹响的冲锋号!”赵奕凡的描述让沉寂的桂林抗战文化在少年眼前变得鲜活、轰鸣起来。图片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燃烧着一种震撼穆斯塔法的精神力量。
赵奕凡没有让故事止步于南方。一段新的影像投射出来——那是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庄严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以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林基路烈士纪念馆的肃穆身影。画面从桂林瞬间切换到了新疆的热土上。“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赵奕凡念出每一个名字时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他们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守护着抗日战线,支援着全国,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桂林、新疆,相隔万里,却流淌着同一种信念的热血。”穆斯塔法的眼神不再是初时的疑惑不解,而是聚精会神,仿佛那些历史课本上遥远而模糊的名字,此刻正穿透时光,在他的家乡与他对话。看到新疆相关的遗迹时,少年眼中闪动着一份亲切与深思。
“他们在那么困难的地方坚持斗争,靠的……到底是什么力量?”一直沉默的穆斯塔法突然抬起头,忍不住问出了萦绕心头的疑惑,声音里充满了渴求解惑的真挚。赵奕凡没有立刻回答空洞的口号。他微微一笑,郑重地拿出一张小小的卡片,轻轻放在穆斯塔法粗糙的手心里。卡片上清晰地印着两行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它。”成员的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仿佛把这份跨越时空的信念密码,直接传递到了少年的心尖,“这是他们舍生忘死的答案,也是我们每一个后人应当接续的火种。”
短短三十分钟过去了。宣讲结束,拜什吐普村的这间普通小屋,此刻却承载了一份不普通的精神连接。穆斯塔法没有立刻说话,他小心翼翼地合上笔记本,那两行字的力量似乎还在指尖留存。当少年再次抬头望向赵奕凡时,那双曾经清澈却略显懵懂的眼睛里,此刻清晰地闪烁着一种光芒——那是历史与信念骤然照亮的灵光,是一个少年肩上悄然萌生的、属于新时代的担当。
这场深入南疆最基层的特殊“宣讲”,没有宏大的会场,却精准地将跨越万里的红色根脉紧紧相连。它以细节叩击心灵,用问答点亮思考,在少年穆斯塔法的心中悄然播下了一颗火种。“薪火相传”红色宣讲团的故事并未结束,年轻的足迹将继续踏遍天山南北,用他们的声音和故事,让这束穿越时空的光,照亮更多新时代青年的心灵疆域。
通讯员|赵奕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