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合肥塘西河公园华灯初上,艾草清香萦绕间,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夜市”拉开帷幕。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党委联合地方企业,将主题党日融入市井烟火,以创新实践响应《”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号召,为乡村振兴和基层健康服务注入新动能。
政策落地:传统文化赋能基层健康 活动现场,”经脉探秘”区,十二经脉化身为扑克记忆游戏。挑战者凝神强记穴位序列,翻牌时的专注神情印证着”寓教于乐”的实效。社区退休教师王大爷成功复原穴位序列后感慨:”这种教学比健康讲座更入脑。”五禽戏动态教学区,青年们跟随影像复刻虎扑鹿跃的招式,既能锻炼身体,又学到中医理论的复合效益,契合健康中国行动”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在参与者稚嫩却认真的动作间,千年养生术完成青春接力。

图为吴生兵为居民进行义诊。 赵天宇 摄
乡村振兴:中医药扎根社区沃土 7月2日,该模式延伸至磨店社区。在“校地联建颂党恩”活动中,大学生党员指导居民制作中药香囊,“艾叶温经散寒,薄荷醒脑开窍...”药材配伍知识通过手作传递。现场搭建的中医义诊台前,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热敏灸诊疗中心主任吴生兵为居民进行免费义诊,切实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两天活动累计服务1600余人次,发放中药香囊500余个。这些数据为后续在乡镇建立中医药文化体验站提供精准依据,践行着“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要求。
图为雷黎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 刘妍嫣 摄
基层赋能: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阶梯式集章不只是游戏机制,更是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针灸推拿学院党委书记雷黎指出。活动创新设计的“体验-服务-传播”闭环,使参与者停留时长超常规市集2.3倍。在“艾香锤韵阁”,务工青年小李将自制艾草锤送给母亲:“捶背时能讲艾草功效,尽孝又养生。”这种具象化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从认知向行为转化。包河区卫健委负责人表示,将把该模式纳入“中医药服务基层工程”,培育“社区健康大使”,让中医“治未病”理念扎根基层。
项目联动:本草经济激活内生动力在“染韵本草坊”体验区,空气里弥漫着艾草特有的清冽香气和薄荷的清凉气息。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针艾苑”实践基地的新鲜药材,此刻正从药屉走向布帛,开启一场从药用价值到艺术表达的奇妙转化。艾草拓染,靠的是植物本身的汁液和色素,保留的是最原始的自然形态;而扎染,则通过物理防染的方式,让布料与染液碰撞出不可预知的纹样。当原本普通的棉布经由草药与巧手,蜕变成承载着草木灵韵的艺术品,本草之美便以最直观、最可感的方式,浸润了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田。且这种”传统文化引流+实践项目落地”模式,正是落实“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居民扎染。 赵天宇 摄
文化薪火暖万家,党建赋能践初心。塘西河畔的槌声敲响中医药惠民的清音,磨店社区的义诊台传递健康中国的温度。从扑克牌上学经络的中老年人,到缝制艾草锤的青年务工者;从吴生兵专家搭脉的指尖,到雷黎书记谆谆教诲——这场党旗引领下的创新实践,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宏图细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答卷。当“一根银针 一颗匠心”爱心志愿服务团成员带着扎染的艾草香囊走进街巷,当包河区的中医体验站串联起服务网络,千年岐黄之术便真正扎进基层沃土。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党建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诠释:以草木清香润泽民心,用青春创意激活传统,让健康中国的星火在万家灯火间生生不息。
(通讯员 刘妍嫣、汪超、赵天宇)按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