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山东理工大学“焦桐薪火”实践团赴北崮山村开展“三下乡”活动

    2025-08-15    阅读:
    来源:焦桐薪火实践团
  山东理工大学“焦桐薪火”实践团赴北崮山村开展“三下乡”活动
  8月14日,山东理工大学“焦桐薪火”实践团走进博山区北崮山村——焦裕禄同志的出生地与成长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纪念馆的岁月留痕里、故居的生活印记中、村庄的发展变迁间,触摸初心温度,传承精神薪火。

  实践团首站踏入焦裕禄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三件宝”直击人心:斑驳的自行车见证他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的足迹,磨破的藤椅承载他强忍肝癌剧痛工作的日夜,褪色的雨伞记录他冒雨访贫问苦的身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展板上的遗言字字滚烫,让在场学子红了眼眶,仿佛看见那个在风沙中挺立的身影,正用生命诠释“迎难而上”的担当。

  移步焦裕禄故居,青砖小院朴素宁静。讲解员指着墙角的旧农具说:“少年焦裕禄常帮邻里耕地,那时就常说‘力气用了还会有,帮人一把心里暖’。”泛黄的课本、磨损的镰刀,一件件旧物勾勒出他“亲民爱民”的精神源头。正是故乡的沃土与乡邻的温情,孕育了他后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赤子情怀。

  接着,学子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访了后方医院旧址、焦裕禄入党处。在入党处的老槐树下,大家驻足良久——正是在这里,青年焦裕禄立下“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这份初心穿越八十余载,依然激励着当代青年。

  傍晚的座谈会上,村委委员焦超讲述的往事让精神愈发鲜活:“焦书记生前总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现在我们修水渠、建民宿,都是跟着他的路子走。”学子们争相分享感悟,从“纸上精神”到“脚下实践”,北崮山村的一天,让焦裕禄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青年可感可知、可学可践的行动指南。

  离村时,夕阳洒在村口的“焦桐”上,枝叶舒展如伞。实践团成员说:“北崮山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告诉我们:传承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做为民服务的‘实干者’,当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摄影:贺文博
         撰稿:陈英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