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针线与银火:解锁苗寨非遗密码

    2025-08-16    阅读: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锦绣智联非遗数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第一站:博物馆里的时光切片
    雷山县苗银银饰刺绣博物馆的晨光中,团队成员的身影与展柜里的苗族盛装交错。银饰陈列区,牛角头冠的镂空花纹在灯光下投下细碎阴影。这些静态展品在杨光宾的工作室里有了鲜活注脚——这位银匠师傅挥动锤子,他谈及"年轻人不愿学这苦手艺"时,锤子的节奏慢了半拍。而隔壁展柜里,那些标价不菲的银饰,正默默诉说着传统工艺的市场困境。

        
    午后的任永敏苗绣工作室里,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成了空间的主旋律。传承人任永敏指着墙上的蝴蝶纹胸针介绍:“单是这对翅膀,就得绣上三天。”她摊开的一叠海外订单中,一张快递单格外醒目——从贵州黔东南发出的苗绣手帕,收货地址一栏清晰印着“法国巴黎”。这枚带着大山温度的手工艺品,正跨越山海,让苗绣这门中国非遗技艺在异国绽放光彩。

        
 
第二站:蜡刀下的蓝白叙事
    西江千户苗寨里,李文芳的蜡染工作坊飘着蓝靛草的清香。炭火上的蜡液咕嘟作响,她握着铜蜡刀在棉布上游走,稻穗纹样的轮廓渐渐清晰。"先祖发现蜡能防染,才有了这门手艺。"她将布浸入染池的瞬间,绿色迅速漫过棉布,晾晒时又魔术般转成靛蓝。团队成员的作品总在脱蜡环节前功尽弃,而李文芳的成品上,蓝白相间的几何纹里,藏着苗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当被问起现代机械化冲击时,她只摩挲着泛黄的祖传蜡刀,刀身上的刻痕却比任何话语都更沉重。

         

 
第三站:古寨中的新旧对话
    进入郎德苗寨,十二道拦门酒的牛角杯碰撞出迎宾曲。穿百褶裙的姑娘递过酒碗时,银项圈的反光映在石板路上,与670年的吊脚楼群构成时空叠影。铜鼓坪的芦笙声里,戴祖传银饰的老人跳起板凳舞,裙摆扫过地面的瞬间,仿佛搅动了整个村寨的历史。郎德苗寨作为商业化较轻的苗寨村落,有着更淳朴的风格,更加真实,更加充满活力的体验。
 
         

       
    午后的游客中心,团队成员为郎德苗寨张贴的NFC标识,NFC标识可以贴在一些人多的地方,供人们碰一碰获取非遗内容。NFC标识中被团队成员填充了团队自己开发的苗族非遗文化宣传网页,所有来往的行人可以使用手机碰一碰即可跳转至我们的网页,线上了解一些非遗文化,使苗寨运营更具现代化。游客们用手机碰一碰标识,网页中对非遗作品的介绍,以及关于苗寨的概述,让人们与苗族的古老非遗文化更进一步,完成了一场非遗传承的隔空对话。景区负责人笑着说:"老手艺碰上新科技,才有奔头。"


 
    在这段三下乡过程中,团队触摸到的不仅是技艺的温度,更是一条从过去通向未来的传承之路——针线缝合着传统与现代,银火淬炼出文化的新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