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在田野间支教,在白墙上作画 ——兰州大学九色鹿支教团榆中支教墙绘记

    2025-08-16    阅读:
    来源: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饶书睿
在黄土地的画布上,种下彩虹
  ——兰州大学九色鹿支教团榆中支教墙绘记
  七月的榆中,黄土高原的沟壑在骄阳下舒展筋骨,山风裹挟着麦浪的清香,轻轻掠过这片厚重的土地。我们——兰州大学九色鹿支教团的十名成员,背着沉甸甸的行囊,里面不仅装着课本和彩笔,更满载着青春的炽热与理想的重量。车轮碾过蜿蜒的乡道,窗外的景色渐渐由城市的高楼切换成连绵的梯田,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支教,而是一场关于信仰、艺术与成长的生动实践。
  
  思政课堂: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具象化
  晨光尚未穿透云层,教学点的门已被孩子们的笑声撞开。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眼睛里却跳动着比朝阳更明亮的光。我们设计的"故事里的思政课",让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乡土语境中生根发芽。
  我们用“雷锋雨中送大娘”的故事阐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结合乡村孩子们的生活场景,讲述脱贫攻坚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逻辑。当讲到“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举手:“老师,我爸爸以前去城里打工,现在村里搞苹果合作社,他回来当技术员了!”她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思政教育的本质——理论从来不是悬浮的教条,而是嵌入生活肌理的实践指南。

         课堂后的"梦想彩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组成乡村振兴的微缩图景:"要造不怕旱的种子"、"想把村口小河画进课本"、"长大后也要带大学生来支教"。这些稚嫩的宣言,恰似黄土墚上倔强的柠条花,让我们看见理论滋养下生命力的勃发。这些稚嫩的字迹,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乡土间最生动的注脚,更展现了支教时光的意义——用节节粉笔教学,用繁星的色彩绘梦。

  墙绘创作:用艺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午后的阳光把村委会的白墙晒得发烫,我们的画笔却比阳光更炽热。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为纲领,以“中国梦”为墙绘起点,将“生态宜居”绘作乡间骑行与绿树成荫,将“乡风文明”定格为全面参与垃圾分类共同维护良好环境的镜头,将榆中县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十里长卷绘于段段墙面,让村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了解和学习践行在田间地头。

         孩子们争相指着画中“新时代好少年”的形象问:“这是在画我吗?”我们笑着把他们的笑脸添进画面角落:“这是所有像你一样,爱家乡、有梦想的孩子。”墙绘过程中,村民们常搬来小马扎围观,大爷们讲起村庄的变迁,大妈们送来新摘的杏子。这面逐渐生动的墙,不仅成了村庄的“文化地标”,更成了精神共鸣的纽带——它让村民们看见家乡的美,更看见未来的盼。
  有两位曾在外打工的叔叔感慨:“以前觉得村里土气,现在看咱们也可以有这画,农村可不比城里差!”这句话让我们顿悟,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精神的提振,墙绘的色彩,恰是为这种提振注入的视觉力量。
  
  在乡土间淬炼初心,让青春与时代同频
  十天的时光在朗朗书声与簌簌画笔中流逝。离别那天,孩子们把自己刚学会做的煮豌豆塞进我们背包,一个小女孩拉着我的衣角问:“老师,你们还来吗?就像门口的土豆还会发芽一样。”
  返程的车上,我们重读孩子们的信,分享各自记录的视频,逐渐读懂了此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青年的价值,在于与时代的同频。思政教育不是课堂上的照本宣科,而是弯腰倾听孩子的心声,是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讲清“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联;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亲手为村庄添一抹色彩,是让村民在艺术中触摸到“共同富裕”的温度。

         如今,那面墙仍在黄土高原上静静伫立,画中的阳光与笑脸,正和村庄的炊烟一起,在风中生长。而我们带回的,不仅是晒黑的皮肤与印着水彩的水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念:新时代青年的“思政课”,永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的答卷,要写在田野间、写在乡土上,写在每一次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里。
  高原上星空低垂时,我们终于懂得:最好的思政课不在教室,而在广袤的乡野;最美的青春誓言,不在口头,在孩子们接过画笔时发亮的眼眸里。这束在榆中点燃的微光,终将汇入时代的星河——因为我们坚信,无数青年的点点星火,终将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