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团走进土家十三寨:非遗传承与法治宣讲共绘民族团结画卷
7月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同心耕梦法治田,巴渝寨韵石榴红”社会实践团走进重庆市黔江区土家十三寨,开展了一场集非遗文化体验与法治知识宣讲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触碰民族文化根脉,以法律之光照亮乡村发展之路,在巴渝大地上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
经纬之间见文脉:西兰卡普里的传承与坚守
上午,实践团踏入土家十三寨的传统工坊,与土家族瑰宝“西兰卡普”展开深度对话。在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指导下,大家依次体验了捻线、排线、挑花等基础工序。指尖穿梭间,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每一次经纬交错都凝聚着土家族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与审美追求。
传承人现场展示了传统复杂图案的织造技法,并详解了不同纹样承载的文化寓意——有的象征五谷丰登,有的寓意家族兴旺,有的则暗藏着土家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考。亲身体验后,成员们无不感叹其制作流程之繁复、工艺要求之精湛,更对传承人“慢工出细活”的坚守心生敬佩。
通过访谈,实践团了解到这位传承人已深耕织锦领域八年。八年前,她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毅然从外地务工岗位返乡,投身西兰卡普的保护与传承。但令人忧心的是,这项珍贵技艺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亟需青年力量注入。
令人欣慰的是,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保护机制下,西兰卡普正焕发新活力。政府开发相关就业岗位为传承人提供保障;企业通过系统培训、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织锦推向更广阔市场。实践团观察到,游客购买西兰卡普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以消费助力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具体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师制作完西兰卡普后合影留恋 蔡盛茂 摄)
法治阳光照山寨:劳动法宣讲中的权益守护
下午,土家十三寨西兰卡普博物馆会议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法治知识课堂如期开讲,为当地村民、返乡务工青年及暑期大学生送去关乎切身权益的“及时雨”。
宣讲以“筑牢劳动权益防线”为核心,首先为听众梳理了劳动法律“家族谱系”——从《宪法》中的劳动权益保障原则,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核心法律,再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帮助大家建立清晰的法律框架认知。
针对乡村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宣讲员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四类常见协议的“门道”与“陷阱”:劳动合同的“必签项”与“试用期”红线,强调书面合同的必备条款及试用期工资的法定限制;劳务合同的风险识别,厘清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在人身依附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核心区别;实习协议的“学生身份”特殊性,明确实习生与正式员工的权益差异及安全保障要求;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保障,解读被派遣劳动者的维权路径。
最后,实践团送上“法律锦囊”:从合同签订的审慎要点、关键证据(工资条、工作证等)的留存方法,到遭遇欠薪、工伤时的维权渠道(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再到法律援助的获取途径,为乡亲们筑牢了权益“防护墙”。最后,实践团送上“法律锦囊”:从合同签订的审慎要点、关键证据(工资条、工作证等)的留存方法,到遭遇欠薪、工伤时的维权渠道(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再到法律援助的获取途径,为乡亲们筑牢了权益“防护墙”。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宣讲劳动法相关要点 王泖焮 摄)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一次传统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也是一场深刻的法治与民族认同教育。从触摸西兰卡普的彩线感知文化韧性,到聆听劳动法宣讲明晰权益边界,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法治是社会的基石,二者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当各族同胞既能守护文化传承的根,又能握紧权益保障的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如“石榴红”般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王泖焮 陈科宇 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