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自然,宣扬环保
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了关于生态保护的层层涟漪。从南京的博物馆到宿迁的社区,从知识传播到亲手种树,每一步行走都让我对“环保”二字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
在古生物博物馆的志愿工作中,我第一次以“环保引导者”的身份站在游客面前。当我弯腰捡起地上的塑料瓶,当我指着垃圾分类标识耐心解释“厨余垃圾要沥干水分”,忽然意识到:环保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不乱扔一张纸”“正确投一次垃圾”的细节里。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说“保护文物先要保护环境,否则潮湿、污染会毁掉历史的痕迹”,这句话让我明白,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其实是同根而生的责任。
羊山公园的“游戏时间”是最热闹的记忆。看着小朋友们举着集章卡蹦蹦跳跳,在垃圾分类模拟投放区争论“奶茶杯算不算可回收物”,在生态拼图前惊叹“原来湿地能净化这么多水”,我忽然懂得:环保宣传不该是严肃的说教,而应是像这样带着温度的分享。有位阿姨说“以前总觉得垃圾分类麻烦,今天玩着玩着就记住了”,这让我确信,哪怕只是一个小游戏,也能在人心里播下环保的种子。
最后一天在泗阳的经历,更像是一场“沉浸式修行”。握着铁锹挖坑时,掌心磨出的红痕提醒我:种下一棵树,远不止“挖坑浇水”那么简单——需要判断土壤湿度,需要调整树苗垂直度,需要考虑后期养护,就像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步步用心”。下午在社区清理垃圾,当我们把草丛里的塑料袋、墙角的烟头等一一清走,一位大爷说“你们来了,小区都亮堂了”。这句话里的暖意,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三天很短,短到还没来得及记下每一张参与活动的笑脸;三天又很长,长到足够让我明白:环保不是少数人的“壮举”,而是每个人的“日常”。回到校园,我开始下意识地检查宿舍垃圾桶是否分类,看到教室的灯没关会主动关掉。因为我知道,那些在博物馆捡起的垃圾、在公园种下的树苗、在社区听过的故事,早已悄悄变成了一种责任——不是结束于实践活动的落幕,而是开始于每一个平凡的当下。
或许我们能做的很少,但只要像那颗小树苗一样,扎根土壤、持续生长,终会看见更多绿色蔓延。这,就是“拾光”给我的最好答案。
三下乡推荐
- 七月启幕,曲园薪火蓄势待发
- 七月伊始,暑气如一层温热的薄纱,渐渐笼罩大地。在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节,“曲园七秩,薪火承韵”实践团的工
-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