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邳州学子暑期实践:红色沃土寻根脉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5-08-17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仲夏时节,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星火兴乡” 实践团的邳州籍学子,带着赤子之心重返故里,在邳州大地上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从 7 月 9 日到 18 日,他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访红色地标,深入乡村肌理观察发展变迁,走进基层一线播撒红色种子,在故土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新声中,既汲取了精神滋养,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青春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赤忱。

  邳州市博物馆内,泛黄的革命书信与锈迹斑驳的旧式武器静静陈列,戴蔚侠、徐林侠等先烈的英雄壮举通过详实史料得以重现。“这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物件,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家乡那段风雨兼程的革命往事。” 团队成员张研研伫立展柜前,话语中满是崇敬。侯德明艺术作品展上,近百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画作,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邳州的历史轨迹与乡土风情,让学子们在笔墨光影间,触摸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邳州博物馆场景 周丹宇摄

  王杰烈士纪念馆中,“一心为革命” 的坚定信仰与 “三不伸手” 的崇高操守,通过一件件实物展品直抵人心。“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需要我们用奋斗去守护与传承。” 团队负责人白雪莲的感慨,引发了所有成员的共鸣。

  走出红色场馆,踏入乡村田野,议堂镇议堂村的崭新容颜令人惊叹。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坤的引导下,实践团看到:整合重建的二层民居错落有致,专门规划的老人公寓暖意融融,仅需 3 元就能享用热乎饭菜的老年食堂里,老人们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乡村模样,俨然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张山龙望着河畔垂柳依依、碧波荡漾的景致,不禁发出赞叹。

  “议堂之窗” 红色议事堂内,抗战时期的手推车、泛黄的行军路线图,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而墙上悬挂的新旧村庄对比照片,则直观展现了村庄从破旧不堪到焕然一新的蜕变历程。“老物件里珍藏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新变化中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活力。” 姜欣一边记录,一边感慨,言语间满是对家乡发展的自豪。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红色议事堂 张山龙摄

  在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与农产品展销馆,实践团了解到,议堂村正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独特的乡土文化,大力发展柳编工艺、红色研学旅行等特色产业。搬迁后整合的连片土地上,翠绿的柳枝与金黄的水稻交相辉映,不仅让村集体经济的 “钱袋子” 越来越鼓,更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盘活土地资源,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尝到发展的甜头。” 杨泽凡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脸上洋溢着喜悦。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枝生长情况 张山龙摄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村文化活动室,化身红色故事宣讲员,为孩子们讲述小萝卜头狱中苦读、王杰舍身救人的感人故事,带领他们齐声诵读《童心向党》,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在航天领域与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 孩子们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让现场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画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 张山龙 摄

  谈及此次暑期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红色故事为我们指明了精神航向,乡村的巨大变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实干兴邦的力量。” 周丹宇说,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子,未来希望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家乡建设,用代码为乡村振兴绘制更加绚丽的画卷,“这是我们从故土汲取的成长力量,更是我们献给家乡的青春誓言。”

  作者 白雪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终本续管彰法义,镜鉴深痕铸法章
  • 为弘扬依法治国理念,宣传法律知识,郑州大学法学院任元丹、王馨悦、刘雨欣、余枝遥、刘诗婉、刘思涵在暑假期间走访了郑州市中级人民法
  • 08-17
  • 以爱之名,温暖夕阳之旅
  • 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赴淮银龄关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淮北养老院,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天,以“敬老爱老、关怀服务、
  • 08-17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