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寻迹宝鸡长乐塬:烽火中的民族工业抗争与精神传承

    2025-08-17    阅读: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我们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宝鸡长乐塬的黄土地。脚下的这片黄土,曾见证民族工业在烽火中不屈的抗争;眼前的抗战工业遗址,恰似一部厚重的史书,静待我们翻开那些关于坚守与奋斗的篇章。作为青年学子,此行不仅是寻访历史足迹,更想探寻这片土地承载的工业精神,让它在与当代青年的对话中焕发新的光彩。

抗战时期,山河破碎之际,民族工业正遭遇灭顶之灾。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无情摧毁着沿海沿江的工业设施,荣氏家族在长三角的工厂亦未能幸免,厂房设备千疮百孔。受淞沪会战影响,上海 2000 多家工业企业中,仅 164 家成功迁出,其余皆被日军破坏或掠夺,国民经济濒临瘫痪。
为保存民族工业火种,1938 年武汉会战前期,在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推动下,64 家企业毅然踏上内迁之路,其中 21 家落户重庆,15 家扎根宝鸡 —— 这便是彪炳史册的 “迁厂运动”。申新纱厂在荣德生女婿李国伟的主持下,工人们冒着敌机轰炸的枪林弹雨,将 3 万枚纱锭、400 台织布机等设备拆解分装,日夜兼程运往宝鸡。运输途中,长江水路遭敌机狂轰滥炸,陆路翻越秦岭时骡马累死无数,工人们便肩扛手抬,在泥泞与硝烟中硬生生踏出一条生路,最终将设备成功运抵,为抗战保住了珍贵的工业血脉。



抵达宝鸡后,内迁企业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物资奇缺成了最大难关:没有进口棉花,工人们就潜心钻研本地粗绒棉的纤维特性,反复试验改良纺纱工艺;柴油耗尽,大家便群策群力发明 “马拉应急传动装置”,让细纱机维持 30% 的产能,在绝境中守住了生产的希望。


修建窑洞工厂时,挑战更是接踵而至。宝鸡本地砖料紧缺,厂方只得从咸阳、西安采购,再沿铁路辗转运至斗鸡台;没有水泥,就用石灰与黄沙拌和成砂浆,而石灰还得从数百公里外的耀县拉运。但工人们从未退缩,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1941 年 2 月,窑洞工厂终于落成。这座由 24 孔窑洞组成的 “地下工厂”,总长达 1.75 公里,内部纵横交错,既巧妙抵御了敌机轰炸,又形成了坚固实用的生产空间,成为烽火中民族工业的 “避风港”。


离开长乐塬时,夕阳为窑洞工厂镀上一层金边,我们的 “三下乡” 实践也渐近尾声。亲手触摸过窑洞的夯土,聆听过老工人后代的深情讲述,我们才真正读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 “躲避战乱、被迫内迁” 的血泪与艰辛,每一台旧设备都镌刻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精神密码。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更要让这份工业精神融入青春奋斗,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纸盘变“萌宠”,手工课堂点亮童趣
  •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星火公益“向阳花”志愿帮扶队于山东省青岛市辛安街道前港湾中路社区开展“纸盘萌宠面具”手工支教活动。志愿者指导
  • 08-17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