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振乡村,文脉兴家园——渤海大学“义”脉相承队赴锦州市义县开展实践活动

    2025-08-17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为了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元素,描绘新时代乡村美好生活,同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乡村振兴,我们组建“义”脉相承队,开展深入义县学习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7月25日,团队成员到达锦州后开展会议,会议围绕具体行程安排,实践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保障展开深入讨论。此次会议让成员更加清晰了实践内容,为后期的高效协作打下基础。
  7月26日,团队成员走进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首先,讲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入口处的屏风。在参观过程中,讲解老师细致解读了多项非遗项目的文化意义与独特特点。随后,众人移步到义县撕纸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展示区,老师提到“义县撕纸的原材料用的是报纸,它的柔软度和可塑程度都要比普通的纸张更要强一些,也更有韧劲。”最后,讲解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基地外墙的柳树妈妈的重要意义,成员们在聆听中深有体会,感悟颇深。
  
  7月27日,成员们在前往广胜寺塔前,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了这座古塔的基本情况。行进途中,大家主动与沿途的当地居民攀谈,询问他们对广胜寺塔熟悉程度、日常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同时在线上平台推送调研问卷,收集不同群体对义县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抵达广胜寺塔后,成员们围绕塔身仔细观察,同时记录塔区周边的环境布局情况,回程后,成员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认真分析,得出结论:义县非遗及相关文化遗产存在认知浅、参与少、传播与需求错位、受众偏窄的问题:多数人仅听说过,实际体验少,网络传播为主但文创等需求未满足,且以年轻学生为主要受众。
  7月28日,团队成员来到奉国寺的非遗文创馆学习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同时对奉国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参观。学习分为剪纸历史宣讲、传承人作品介绍,动手实践三个部分。老师讲解细致,成员们屏息聆听。在实践环节中,大家都屏息静气,生怕辜负了这门手艺的厚重。亲自体验后方知,剪纸不仅是门技艺,更是传承人的心血凝结,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历史温度。
  7月29日,成员们来到了万佛堂石窟进行实践。首先,讲解员刘先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石窟的开凿背景。随后大家入内参观,刘老师详解其地质特征、每座佛像的渊源及各朝代造像差异,石窟内除佛像群,还有几方残缺石碑,字迹斑驳却藏着历史密码。最后,成员们登上了高处的纪念馆。里面收录了所有义县的文物遗址,而这些遗址影像,每帧都凝着时代印记。
  本次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深有体会,非遗——它并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展品,而是在指尖翻飞的红纸里、在传承人絮絮的讲述里、在脚下这片土地的肌理里,静静等着我们年轻人承接过来,再好好传承下去。这时才懂得“非遗振乡村”,不再是句口号。它是剪纸能变成文创产品,是古塔故事能吸引游客,更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愿意坐下来聆听、动手去学,知行合一,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里,依然能长出新的枝芽,开花结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