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渤海大学法学院“红法同行·青春铸魂”实践团于2025年7月25日开启三下乡之旅,成员们走进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探寻红色法治脉络,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在历史的回响中,以青春力量续写红色篇章。

(图注:实践团参观展现志愿军英雄群像的雕塑)
踏入纪念馆,肃穆感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首先被“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展区吸引。在讲解员引导下,大家围站在布满黑白老照片与文字的展墙前。照片里战士冲锋姿态清晰,文字呈现作战艰难与坚守。成员们静静聆听,挖掘红色法治在战地秩序维护、军心凝聚中的作用,理解红色法治在特殊历史时期“服务战争胜利、维护军民利益”的功能,也是后续红色法治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渊源。

(图注:实践团成员聆听抗美援朝作战历史讲解,沉浸红色岁月)
“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展区前,实践团成员驻足探寻。展墙照片生动再现全民支前场景:工人赶制军鞋、农民送粮、青年参军,勾勒出当年上下同心援战的壮阔图景。成员们从史料中读出法治脉络——支前物资登记、征兵流程、生产动员皆有规范,正是这些规则让爱国热情化作有序行动,凝聚成支援前线的力量。成员们也由此梳理出背后的法治支撑,深刻感悟到红色法治凝聚全民力量、保障人民战争推进的内涵。

(图注:实践团成员研究“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展墙,挖掘法治逻辑)
行程尾声,红色“中国地图心愿墙”出现。实践团成员踮起脚尖,将写满实践感悟与传承决心的卡片挂上。卡片承载着对红色法治的理解与传承承诺,与墙上前人留下的字迹相映,成了青春与历史对话的注脚。

(图注:实践团成员在红色地图心愿墙挂卡片,留存实践感悟)
此次实践,学子们以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为课堂,触摸红色法治脉络。从战地法治作用挖掘,到全民支前法治逻辑探寻,再到精神传承实践,实现了抗美援朝精神与法治信仰的融合。这场“以法溯红源,忆抗美援朝”三下乡之旅,激励青年续写法治担当与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