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推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盛夏八月,阳光炽热,青春如火,中南大学“永红逐光,卫健筑梦”暑期支教团的莘莘学子们,怀揣着知识与热情,踏上了汨罗这片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土地,在永红小学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支教之旅。他们不仅带来了知识的甘霖,更播撒下守护生命的“健康种子”,其中,精心设计的健康特色课程——急救模拟训练,成为了点亮孩子们安全意识的璀璨星光,在汨罗学子的心田里,埋下了至关重要的生命守护技能。
一、知识殿堂里的生命必修课
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程,支教团充分发挥中南大学在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特别策划了以“生命守护,从小做起”为主题的健康教育系列课程。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互动性最强、反响最热烈的,莫过于急救知识与技能模拟训练。支教队员们深知,意外伤害可能随时发生,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尤其是黄金救援时间内的关键技能,对于地处乡村、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
二、急救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生动演绎
课堂上,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化身为一场场紧张有序、充满求知欲的“生命救援演习”。
1.“小小包扎手”:创伤处理初体验
教学从最常见的伤口包扎开始。支教队员化身“急救教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不同伤口的处理原则和消毒的重要性。接着,便是实操环节——包扎技术演练。孩子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拿起干净的纱布和绷带,在支教队员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为同伴模拟包扎手臂的“伤口”、固定受伤的手指。从简单的环形包扎到稍复杂的螺旋包扎,甚至三角巾的妙用,都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又实用。“原来这块布能变出这么多花样!”孩子们惊叹道,专注的眼神和略显笨拙却认真的动作,透露出对掌握技能的渴望。
图1 为邓异杰老师给同学们展示包扎手臂 刘昭俊 摄
2.“三角巾变形记”:多用途的守护神
小小三角巾,是急救包里的“多面手”。支教队员重点展示了三角巾在各种部位包扎中的应用,如何快速有效地覆盖伤口、保护头部,如何稳定骨折或受伤的手臂,减轻疼痛和二次伤害以及不同体型的固定方法等。孩子们分组练习,互相扮演“伤员”和“施救者”,在模拟场景中练习不同包扎手法。三角巾在孩子们手中翻飞,成为连接互助与安全的纽带。
图2 为刘依凡老师为同学家们展示三角巾的包扎手法 刘昭俊 摄
3.“生命的律动”:心肺复苏(CPR)
模拟课程的重头戏,聚焦于心肺复苏(CPR) 这项关键的救命技能。面对志愿同学,支教队员首先强调了识别心脏骤停的重要性。然后,分解演示了标准流程“老师,以后我要是看到有人摔倒受伤,就知道怎么帮忙了!”“原来按这里真的能把人救活吗?我要多练习!”课后,孩子们围着支教队员叽叽喳喳地分享着收获,眼中闪烁着掌握新技能的兴奋和成为“小英雄”的憧憬。
图3 为刘依凡老师为同学家们演示心肺复苏 刘昭俊 摄
三、播撒心田,筑梦健康 中南大学“永红逐光”支教团的汨罗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的深耕。他们将大学里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乡村孩子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急救技能。那一卷卷洁白的绷带,一块块鲜艳的三角巾,一次次有力的胸外按压模拟,都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一颗颗名为“健康”与“责任”的种子。
这粒种子,关乎对生命的敬畏,关乎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更关乎用科学知识守护自己与他人安全的信念。中南学子以青春之名,在汨罗的土地上逐光而行,用“卫健”之志,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梦想之墙。当健康的种子在红壤深处萌发,希望的绿意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绵延生长。
文案 | 张艺馨 刘紫轩 韩蕊
图片 | 刘昭俊
编辑、审核 | 张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