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8月2日,四川大学“高原筑梦生态行,红源共护江河绿”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多个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地区,聚焦多民族水文化传承与高原水生态监测开展实践调研。调研覆盖藏族、羌族、回族等民族聚居区,团队通过入户访谈、参与式观察、地方文献收集与现场监测,系统记录其在严酷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水文化体系。同时,结合现代遥感和生态监测技术,采集当地水体、植被、土壤等实测数据,构建多要素生态数据库,形成兼具文化价值与科学信息的调查成果,为高原地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踏访四大高原站点,捕捉高原文化与生态特征
实践团调研路线由黄河源头向长江上游层层推进,先后前往青海治多县风火山、四川汶川县巴郎山、理县鹧鸪山及泸定县贡嘎山等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原区域进行同步调研。调研区域覆盖藏族牧区、羌族村寨和汉藏羌多民族交流走廊,具有水源涵养功能显著、生态系统敏感、文化类型多元等共性特征。
图为实践团在风火山、巴郎山、鹧鸪山、贡嘎山四地调研留影
风火山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昆仑山南麓,平均海拔约5010米,属于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冻土高地,气候寒冷、风力强劲,环境极端,被称为“生命禁区”。
图为风火山—实践团成员丁佳丽拍摄
巴郎山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境内,主峰海拔约5040米,横断山系高山峡谷地貌,云雾森林与草甸景观交错,被誉为“云海天堂”。
图为巴郎山—实践团成员况雨潇拍摄
鹧鸪山位于四川省理县与马尔康交界地带,属典型高原冰川与湿地带,山体形似鹧鸪鸟得名。该区域横跨理县等多个县域,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区内,周边分布有较为集中的羌族村寨,文化传统与羌族社区交融紧密。
图为鹧鸪山—实践团成员陈洪江拍摄
贡嘎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是横断山最高峰,海拔达7556米,被誉为“蜀山之王”。区域具明显垂直生态带,拥有丰富冰川、湖泊、森林和草甸自然景观。
图为贡嘎山—实践团成员杨春月拍摄寻迹多民族水文化,挖掘传统护源故事
为了解不同民族在长期适应高原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取水、用水与护水观念,实践团队在藏族、羌族、回族等民族聚居区开展调查,深入村寨、牧场与传统生活空间,通过访谈老人、观察日常用水过程、收集地方水相关故事等方式,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表征。在治多县藏族牧区,团队了解以雪山泉眼为源的用水禁忌与村民沿袭的饮水礼仪;在理县、汶川等羌族村寨,则记录了“封山育水”“集中取水”等依托山地水源的民间规则;在泸定等多民族共居区,调研中了解到不同民族在分水用水上的协商机制和传统保障方式。通过对这些乡土故事和生活细节的搜集,实践团整理了当地水文化在“护源避污”“节水共用”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脉络,为理解高原地区人与水的关系提供了生活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巴郎山采访汶川县羌族居民
图为理县米亚罗镇的桑丹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鹧鸪山理县林业局工作人员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贡嘎山观测站工作人员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风火山治多县藏族居民聚焦生态监测过程,描绘地表生境变化动态
实践团队依托多源监测手段,在风火山、巴郎山、鹧鸪山和贡嘎山等典型高原站点布设固定样方,围绕土壤碳氮循环、高寒植被动态与地表水热条件开展综合生态过程监测。在风火山站点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分析土壤碳氮迁移特征;在巴郎山结合增温处理,解析气候变暖对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鹧鸪山根据林龄梯度设置样方,研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在贡嘎山通过样线调查高山演替植被结构,识别不同样带的生态变化模式。这些第一手的实测数据将为分析高原生态系统在气候扰动背景下的结构变化提供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静态箱测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用高枝剪采集树枝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PVC管存放深层土壤样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操作气象仪获取基础气象数据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用相机和笔记录高原民族独特的水文化图景,同时开展现场采样与观测,获取大量生态实测数据,以“文化视角”切入生态议题,实现了文化调查与生态观测的双轨并行。此次实践,不仅为传统水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注入了科学支撑,也让生态保护在民族社区中凝聚起更深的共识与内在动力。未来,团队还将持续开展跨区域、多学科的调研实践,将青春力量融入祖国江河源头的守护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