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四川大学:科考探源护水脉,同心共治三江源

    2025-08-20    阅读:
    来源:邓捷/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高原筑梦生态行,红源共护江河绿”实践团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国家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25日至8月2日,四川大学“高原筑梦生态行,红源共护江河绿”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行程跨越昆仑山的雪域关隘、可可西里的荒原冻土与三江源的碧波湿地,通过沿线考察、入户交流、现场监测等方式,聚焦当地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监测体系薄弱、部分区域人类活动干扰增加、牧区环保意识不足等痛点问题,为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涵养中华江河永续奔流贡献川大智慧和力量。
雪域昆仑—红色薪火相传高原精神永铸
         活动首日,实践团抵达青藏铁路沿线的重要节点—青海省格尔木市,在格尔木将军楼红色教育基地开启行程。展馆内,一幅幅定格在风雪中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锈蚀的筑路工具,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筑路大军在缺氧严寒中“让高山低头”的奋斗历程。       
         四川大学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王根绪老师亲自带队讲解。他将筑路历史与青藏高原的水文、地质条件相结合,通过流域数据、现场照片和亲历故事,向师生介绍了筑路大军在恶劣环境中推进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在生态脆弱地区采取的保护措施。

图为实践团参观格尔木将军楼红色教育基地。四川大学吴杉供图。
极地风火—天地工程奇迹科研探索不息
         实践团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抵达位于昆仑山楚玛尔河畔的风火山地区开展科学考察。风火山海拔接近5000米,空气稀薄、气候瞬息多变,山体因含铁矿物长期风化呈现出浓烈的红褐色。在“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入口,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团讲述了这座全长1338米、海拔4905米的铁路隧道建设历程,介绍了在永久冻土区施工时面临的地温波动、结构稳定、材料耐寒等难题,以及通过温控、防渗、分层开挖和实时监测等技术手段,确保铁路安全运行与沿线生态稳定。经过介绍,成员们进一步了解到,风火山隧道的建成,不仅打通了高原交通的生命通道,也为今后类似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式。

图为实践团实地探访“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洞。四川大学吴杉供图。
三江溯源—科学数据筑基守护生态安澜
         高原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巨大,不少作业需在有限的天气窗口内完成。即便在低温、缺氧和强风的环境中,队员们依然保持精准操作,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这些来自高原源头的第一手资料,将为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与高原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在三江源流域,实践团依托环境科学、水文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优势,对源头区水环境开展综合调研。在王根绪和孙守琴老师的带领以及中铁西北院风火山观测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队员们沿河岸和湖滨开展踏勘,结合地形与水文条件选取监测点,架设径流—泥沙原位观测装置,并利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和静态箱,实时监测河湖水质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坚持开展采样工作。四川大学吴杉供图。
江河腹地—守护水源净土涵养中华水脉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每一滴水都将流向千里之外,滋养无数城镇与田野。据此,实践团深入三江源腹地开展了河道垃圾清理、湿地巡护和护水培训系列志愿服务行动。各位队员对沿河地段进行清理,捡拾被风雪裹挟而来的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让河岸重现整洁面貌。随后,队员们邀请附近牧民来到河畔监测点,现场示范水质检测试纸的使用流程,从取水、滴液到比色,队员们对每一步都进行耐心讲解,并配合手势示意要点。牧民们聚精会神地学习,笑着接过队员赠送的试纸,表示今后会定期检测自家水源。         

图为实践团成员现场教学使用水质监测试纸。四川大学丁佳丽供图。
         事实上,这份守护并非始于今年的暑期。过去五年里,该团队师生数十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累计获取数千组径流、泥沙、水质与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构建了覆盖多年、跨流域的源头水环境数据库。未来,他们将把监测站设在雪山脚下,把护水课堂开在牧民身边,将川大智慧与力量持续注入江河源头,守护中华水脉生生不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溯千年文脉 传红色基因
  • 2025年8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传校史"实践队走进滨州市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历史文化陈列、孙子文化专
  • 08-20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