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在泾县纸迹里,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2025-08-20    阅读: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在泾县纸迹里,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泾县探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纪实
 
        为深入探寻宣纸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探究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未来,7月14日,合肥工业大学 “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 三下乡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忱,奔赴安徽省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开展实地调研,踏上了一段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期待能为宣纸非遗传承贡献一份独特视角的观察与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合影  供图 许中锐
        三希堂线装文化园以 “文明之光,典籍之美” 为宗旨,其名 “三希堂” 源于乾隆皇帝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书法瑰宝。安徽三希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肩负传承、弘扬中华线装文化之使命,秉持 “承继传统,手工匠作,打造书中艺术品” 的品牌理念。公司巧妙融合当代先进管理理念与传统工艺技术,构建起涵盖宣纸生产、线装书印刷、装订、函套制作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其中,宣纸彩印技术更是独步全国,成为其彰显实力的亮点之一。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参观馆内陈列  供图 李瑾
        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参观了线装典籍陈列馆。馆内卷帙浩繁,一部部古籍善本静默地陈列,它们忠实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娓娓道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延续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传统,让我们深受震撼与洗礼。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宣纸制作完成后,便开始进行线装书装帧,这是一种古老传统手工装订工艺,其明显特征是用线进行装订,书线露在书外。装订时,将印页依中缝折正,使书口对齐,书前后加封面、打眼穿线即成。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蕴含着古人无尽的智慧,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翻阅复刻典籍  供图 李瑾
        结束文化园参观后,团队步行至青弋江丁家桥段,开启对水质生态环境与宣纸产业关联的实地考察。宣纸制作工艺独特,对原料品质要求极高,而优质的青弋江水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江水不仅用于宣纸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洗涤等环节,影响着纸张的质地与色泽,其水质优劣更关乎原料的初步处理成效,进而左右最终成品质量。实践团队通过现场观察、水质采样以及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水质变化对宣纸产业的潜在影响。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文化园彩印车间  供图 李瑾
图为团队成员调查青弋江丁家桥段水质  供图 许中锐
        此次合肥工业大学 “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 三下乡实践团队的调研之旅,深入挖掘了泾县宣纸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非遗传承在当代的创新实践路径。当手腕轻落,宣纸平铺于桌面,黑白在此交汇,丹青于斯穿插,文字的深处蕴藏着余温。宣纸,延续着文字的生命力,虽轻薄如纸,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传承的使命。古时,先辈们将精湛技艺代代相传;如今,吾辈更需肩负起发扬光大的重任。保护传统文化,助力宣纸的现代化发展,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指导老师:杨风云   谈鹏/文     李瑾、许中锐/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溯千年文脉 传红色基因
  • 2025年8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传校史"实践队走进滨州市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历史文化陈列、孙子文化专
  • 08-20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