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7月中下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榆林黄土区沙区生态环境治理调研队深入陕北榆林地区,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事件聚焦“以菌养田”生态治理模式,探索沙区中低产田土壤改良新途径,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走进黄土高原,感受现代农业魅力
7月15日至16日,调研队首站来到榆林南部黄土区苹果产业示范基地。队员们深入果农家中,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苹果栽培技术要点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原理。通过实地观摩学习,队员们对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应用有了直观认识,为后续调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图为队员在榆林南部黄土区苹果产业示范基地跟随果农观摩学习。
深入毛乌素沙地,探索土壤改良新技术
7月19日至22日,调研队继续北上深入毛乾素沙地核心区域,先后走访清涧、神木、绥德等地。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采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光合细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测定土壤功能基因和理化性质等关键参数,系统评估菌群活性改善对地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为提高陕北沙区中低产田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图为队员在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深入调查了当地植被变化情况和风沙区土壤改良现状,通过走访当地居民,详细了解近年来风沙发生频次变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调研资料。
创新治沙理念,探访产业发展新模式
7月23日至25日,调研队走进毛乌素沙地治沙基地,重点调研沙区赤松茸(大球盖菇)种植和菌种分离技术应用情况。队员们发现,当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实现了沙地的有效利用,还为土壤改良提供了有机肥源,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治理模式。
图为队员采集赤松茸并清洗。
同时,调研队还深入了解了沙区人工林樟子松种植管护情况和树莓温室栽培产业发展现状。通过与当地民众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当地从传统“防沙治沙”向现代“用沙致富”理念转变的发展历程,汲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图为队员跟随当地农民展开治沙实践。
实践收获丰富,青春助力生态治理
通过12天的深入实践,调研队不仅在专业知识应用方面收获颇丰,更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调研队将继续深化研究成果,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和参考,用青春力量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篇章。(通讯员 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