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南京林业大学三下乡南林盐湖队“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专项活动 ——以盐城市通榆河流域生态环境调研与治理实践为例

    2025-08-22    阅读: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三下乡南林盐湖队
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专项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以盐城市通榆河流域生态环境调研与治理实践为例
实践团队:南林盐湖队
实践时间:2025年7月1日—2025年8月10日
实践地点:江苏省盐城市通榆河流域及周边典型功能区
一、实践背景与选题意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南京林业大学三下乡南林盐湖队于2025年暑期组织开展了以“守护通榆河碧水清流,共建绿色盐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榆河作为江苏省里下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阜宁,南至射阳,贯穿盐城市多个行政区,全长约120公里,流域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它不仅是盐城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更是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生态补水和景观营造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盐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扩张、人口集聚、农业集约化经营等人类活动对通榆河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部分河段出现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河岸生态退化、垃圾堆积等问题,已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
根据《2024年盐城市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通榆河中下游部分监测断面水质长期处于Ⅳ类至Ⅴ类水平,个别支流甚至为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区域水生态安全,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次系统、科学、深入的生态环境调研与治理实践,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更具备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实践项目聚焦通榆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以青年视角切入,通过实地调查、样本采集、数据分析、公众参与和政策建议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人类活动对水体与土壤环境的影响,识别污染成因,提出治理对策。项目选题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回应社会关切,体现青年担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性,完全符合“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宗旨要求,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二、实践内容与方法
(一)实践目标
本次社会实践旨在实现以下五个具体目标:
全面掌握现状:系统调查通榆河流域不同功能区(城市中心、工业区、农耕区、居民区、生态公园、入海口)的人类活动特征及其对水体、土壤、空气、植被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科学评估质量:通过规范采集土壤与水体样本,运用专业设备与实验室技术,科学评估环境质量现状,获取第一手数据;
精准识别问题: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与SPSS统计软件,对空间与时间维度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绘制污染分布图,识别污染热点区域与关键污染源;
推动公众参与:组织环境清洁、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实际行动,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提出治理建议:基于实证数据与调研成果,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治理建议,提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践方法
为确保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团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
文献调研法
在实践前期,团队广泛收集并研读了《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盐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里下河水系水环境质量报告》《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等政策文件、技术标准与学术文献。同时,获取了盐城市行政区划图、1:5万地形图、环保部门公开的2024年度环境状况公报、通榆河历史水质数据、工业污染源清单等辅助资料,为实地调查提供背景支持与理论指导。
实地观察法
团队沿通榆河自北向南设置6类典型观察区域,共设立20个固定观察点。采用无人机航拍、定点摄影、现场记录、GPS定位等方式,对河道形态、岸线利用、排污口分布、植被覆盖、垃圾堆放、交通流量、工业生产活动等进行系统性记录。无人机航拍采用大疆Mavic 3E行业版,飞行高度80-120米,覆盖河道全貌与周边土地利用状况,形成“通榆河环境影像档案”。
样本采集与实验室分析法
土壤采样:依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在每个功能区选取3个代表性点位,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0-20cm表层土和20-40cm亚表层土,共获得72份样本。检测指标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结构,以及铅(Pb)、镉(Cd)、铬(Cr)、砷(As)四种重金属含量。
水样采集:在通榆河主干及主要支流共设置12个采样点,于距岸0.5米、水面下0.5米处使用预先灭菌的聚乙烯采样瓶采集平行样本(每点3组),共36组。水样冷藏运输至市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检测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浊度、电导率、叶绿素a等10项指标。
数据分析法
空间分析:将所有采样点与观察点的GPS坐标导入ArcGIS 10.8软件,利用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生成“通榆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与“水质污染热力图”,直观展示污染物的空间聚集特征。
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与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探讨水质参数与周边人类活动强度(如工业产值、人口密度、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法
设计《通榆河生态环境公众认知与行为调查问卷》,涵盖环保知识、污染感知、治理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容。在沿线社区、公园、企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92.7%。同时,对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户、社区居民等12人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质性资料。
环境治理实践法
组织志愿者开展“清洁通榆河”专项行动,实施垃圾清理、分类、称重与宣传,推动知行合一,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
三、实践过程与数据呈现
(一)实地调查与影像记录
2025年7月3日至7月15日,团队沿通榆河开展为期两周的系统性踏勘。累计行程约200公里,完成无人机航拍15次,飞行里程85公里,拍摄高清影像1200余张,视频素材3.2小时。航拍与实地观察发现:
上游段(阜宁境内):河道自然弯曲,两岸植被茂密,以芦苇、柳树为主,岸线生态完整性较好,自然岸线比例达78%。偶见钓鱼者遗留塑料瓶,整体环境质量优良。
中游段(亭湖、盐都区):城市建成区密集,多处岸线被水泥硬化,部分区域存在违规搭建、临时码头与垃圾堆放点。交通主干道(如西环路)旁土壤颜色发黑,有明显油污痕迹。某食品工业园周边发现3处疑似暗管排污口,经GPS精确定位坐标为(33.872°N, 120.345°E)、(33.865°N, 120.350°E)等。
下游段(射阳境内):受潮汐与农业排水影响,水体浑浊,漂浮物密集,岸边有大量水葫芦堆积。湿地植被稀疏,生态功能退化。入海口附近有渔船停泊区,存在油污泄漏风险。
支流A(流经某食品工业园):河道狭窄,水流缓慢,水面呈灰褐色,有刺鼻气味。两岸农田密集,化肥包装袋随处可见。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显示,某企业围墙外排水口温度异常,疑似高温废水排放。
同时,团队在12个关键节点进行定点摄影,形成“通榆河环境影像档案”,为后续对比分析提供基础。
(二)土壤样本分析结果
在6个功能区共设置18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本72份。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表1):
表1 盐城市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
区域 pH 有机质(%) 容重(g/cm³) 铅(mg/kg) 镉(mg/kg) 超标情况
商业区 6.8 1.2 1.52 85 0.42 铅接近限值
工业区 6.2 0.9 1.65 198 1.05 铅超标1.6倍,镉超标1.75倍
农耕区 6.5 2.1 1.38 72 0.38 未超标
生态区 7.1 3.5 1.12 45 0.12 优良
居民区 6.6 1.4 1.48 90 0.48 铅接近限值
入海口 7.3 1.8 1.25 68 0.30 未超标
数据分析:工业区土壤酸化明显(pH<6.5),容重大于1.6 g/cm³,表明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铅、镉含量分别超标1.6倍和1.75倍,远超《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限值(铅300mg/kg,镉0.6mg/kg),存在潜在生态风险与健康隐患,污染源可能为工业粉尘沉降、废水渗漏与交通尾气累积。
(三)水样检测与水质评估
在通榆河主干及支流共设置12个采样点,采集水样36组。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通榆河不同河段水质监测结果(单位:mg/L,pH除外)
河段 pH DO COD 氨氮 总磷 水质类别
上游 7.4 8.2 18 0.32 0.08 Ⅱ类
中游 7.1 5.6 35 1.85 0.35 Ⅳ类
下游 6.9 4.1 52 3.20 0.68 Ⅴ类
支流A 6.8 3.8 68 4.50 0.92 劣Ⅴ类
支流B 7.0 4.5 45 2.10 0.40 Ⅴ类
水质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通榆河水质自上游至下游呈显著恶化趋势。中下游COD、氨氮、总磷严重超标,主要源于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废水排放。支流A水质为劣Ⅴ类,已丧失水体使用功能,急需开展综合治理。
(四)公众调查与访谈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
68.3%的居民表示“雨季河水有异味或发黑”;
54.7%认为“政府治污力度不够或效果不明显”;
仅28.6%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并能正确分类;
72.1%支持加强环保宣传与执法;
61.5%愿意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深度访谈中,多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污水处理成本高,设施老化”,建议政府提供技改补贴;农户反映“有机肥价格高,推广难”;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指出“监管力量不足,跨区域协调难”。
四、问题分析与成因探讨
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与公众访谈,我们系统梳理了通榆河流域存在的五大核心问题及其深层成因:
(一)工业污染治理不到位,存在偷排与监管盲区
部分企业环保主体责任缺失,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规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问题。支流A周边3家食品加工企业未实现雨污分流,雨天大量混合污水溢流入河。环保执法力量有限,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监管,导致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
(二)城镇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管网覆盖率低
中下游老城区部分管网建设年代久远,存在渗漏、错接、堵塞等问题。据住建部门数据,该区域污水收集率不足70%,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或通过雨水管网进入河道,成为氨氮与COD的主要来源。
(三)农业面源污染突出,绿色生产转型缓慢
周边农田化肥施用强度高达450 kg/hm²,远超生态安全阈值(225 kg/hm²)。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不足30%,随意丢弃现象普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农民缺乏转型动力与技术支持。
(四)河岸生态功能退化,自净能力减弱
过度硬化岸线削弱了河流自然调节与净化功能。调查发现,自然岸线比例从上游的78%降至下游的32%,湿地植被覆盖率不足20%。生态缓冲带被破坏,水陆生态系统连通性下降。
(五)公众参与机制缺失,环保意识有待提升
市民环保知识匮乏,垃圾分类执行率低。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平台,公众监督渠道不畅。环保宣传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与持续性。
五、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基于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系统性、可操作的治理建议:
(一)强化工业污染源头管控
对沿河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整治,限期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升级与雨污分流改造;
加强环境执法,运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网络,严厉打击偷排行为;
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与信贷、税收、评优评先等政策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二)推进城镇污水系统提质增效
制定三年管网改造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实现中下游片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在管网薄弱区域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站,采用MBR、人工湿地等技术;
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雨水调蓄池与生态植草沟,减少初期雨水污染负荷。
(三)推广生态农业与绿色生产
在农耕区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应用等技术;
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机制,每公斤补贴2元,由供销社统一回收处理;
发展“稻渔共作”“林下经济”“循环农业”等模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
(四)实施河岸生态修复工程
拆除部分非必要硬化岸线,恢复自然缓坡与湿地;
种植芦苇、菖蒲、香蒲、美人蕉等本土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岛与人工湿地;
建设滨河生态公园与科普长廊,提升景观价值与公众亲水体验。
(五)构建全民参与治理体系
设立“青年河长”“市民河长”岗位,定期开展巡河护河与水质监测;
开发“通榆河环保”微信小程序,实现污染线索“一键举报”、治理进展“实时查询”;
将环保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组织“环保开放日”进企业、进社区;
联合媒体开展“美丽通榆河”系列宣传,讲好生态治理故事。
六、实践成效与社会影响
(一)直接治理成果
2025年8月5日,团队联合盐城师范学院、亭湖团区委、环保志愿者共60人,在通榆河中游污染重点区域开展“清洁通榆河”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垃圾420公斤,其中可回收物186公斤、有害垃圾12公斤、其他垃圾222公斤。现场设置垃圾分类宣传点3处,发放环保宣传单500份,开展科普讲解6场,覆盖市民300余人次。活动结束后,对垃圾进行称重与分类统计,形成实践报告,直观展示行动成果。
(二)团队成长与社会认知提升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系统掌握了环境调查、样本分析、数据处理、政策建议等综合能力,提升了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青年一代应勇担使命,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七、总结与展望
本次“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社会实践,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知与行高度统一的生动探索。我们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行动,全面调查了通榆河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污染成因,提出了治理方案,并推动了公众参与。实践过程真实、数据翔实、分析深刻、建议可行,完全符合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
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通榆河治理进展,计划建立“青年环保观察站”,定期发布水质报告,推动形成“高校—政府—公众”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通榆河必将重现“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
守护美丽中国,青春永远在路上!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