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中南大学在昭苏草原的支教课堂:昆虫世界解锁乡村儿童“科学心灯”

    2025-08-22    阅读:
    来源:56度中南新疆昭苏支教团

“短片里这个嗡嗡叫的小家伙,是不是总在咱们草原的花丛里打转呀?”8月8下午,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乡的教室里,支教老师阿依祖合拉正用一段《昆虫总动员》的动画片段,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昆虫世界的大门。这堂充满趣味的自然课,不仅让乡村孩子们认识了身边的“小邻居”,更在互动探索中埋下了科学探究与生命敬畏的种子。
  
  课堂伊始,小阿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段里,蚂蚁搬运食物、蜜蜂穿梭花丛、蝴蝶翩翩起舞的场景,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说说,这些昆虫里,哪些是咱们平时在田埂上、草丛里见过的?它们对咱们的生活有啥用处呀?”问题抛出后,孩子们的小手已如雨后春笋般举起:“我见过蚂蚁搬面包渣,它们能把地上的脏东西运走!”“蜜蜂采蜜的时候,还能帮庄稼结果呢!”在热烈的回应中,孩子们悄然理解了昆虫与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昆虫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也变得具体可感。
  
  
  
  为了让知识更易被吸收,小阿老师设计了“昆虫谜语猜猜看”环节。“脑袋圆圆像个球,八条长腿地上走,织个网儿把虫捕——打一动物”,谜语刚说完,孩子们便争相举手,有同学一时卡壳,身边的伙伴便悄悄提示。在互助互动中,蜘蛛与昆虫的区别被巧妙渗透,而“身穿绿衣裳,家住百花庄,整天采花粉,酿出蜜来香”的谜底揭晓时,课堂更是爆发出阵阵欢笑声与恍然大悟的惊叹。
  
  
  
  趣味互动后,课堂转入知识深化环节。小阿老师以图片为引导,清晰讲解昆虫的共同特征:“所有昆虫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像咱们刚才猜谜提到的蜘蛛,有八条腿,就不属于昆虫。”通过直观对比,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区分昆虫的“小窍门”。随后的“益虫害虫分类”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地将蜜蜂、七星瓢虫归为“草原卫士”,把蚊子、蝗虫列为“破坏分子”,在分类中理解了“益害之分”背后,是对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深刻认知。
  
  课堂最后,“昆虫的生存智慧”成了最吸睛的环节。枯叶蝶与落叶浑然一体、竹节虫化身竹枝的拟态图片令孩子们屏息惊叹。“这就是大自然赐予的隐形衣,”小阿老师的讲解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蚂蚁触角“交谈”、蝉鸣叫求偶、萤火虫以闪光交流等知识,让孩子们惊叹于昆虫世界的奇妙,更让小小课堂充满了对自然智慧的深深敬意。
  
  
  
  “原来蜘蛛不是昆虫,蜜蜂也有自己的语言!”课后,一名学生拿着课堂画的昆虫图鉴手舞足蹈地说道。自来到胡松图喀尔逊乡支教以来,小阿老师始终坚持从乡村孩子的生活场景出发,将自然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填补乡村自然科学教育的空白,为孩子们推开科学探索之窗。
  
  这堂草原上的昆虫课,看似是一次简单的知识传递,实则是乡村自然教育的生动实践。在昭苏草原的教室里,小阿老师用孩子们身边的微小生命为教材,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在互动观察与思辨中,它点燃了乡村儿童的科学好奇,种下尊重生命的嫩芽,更为补齐乡村科学教育短板、培育未来乡村发展的科学力量,贡献了温暖而坚实的支教智慧。当自然成为课堂,草原上的每一只昆虫都在为孩子们的心灯注入光明。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滁州学子明光行,红色基因永传承
  • (通讯员:孟淑美 高文静)6月26日,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一支充满朝气与活的队伍——赴滁州明光嘉山红色基因宣传小队,怀着
  • 08-22
  • 七七警钟长鸣,推普助力前行
  • 由8名师生党员组成特别工作队,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展开为期7天的三下乡,采取"党建+推普"工作模式,在开展普通话
  • 08-2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