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中南学子伴天山乡童打破性别偏见,探索独特自我

    2025-08-22    阅读:
    来源:56度中南新疆昭苏支教团
彩色的黏土在指尖翻飞,斑斓的性格画笔在纸上起舞,热烈的讨论在课堂回荡——近日,新疆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的孩子们迎来了一堂打破常规的心灵成长课。中南大学56度中南昭苏支教团跨越山河,与孩子们一起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探索独一无二的自己,在天山脚下,通过沉浸式体验教学,为乡村儿童开启自我探索之门,播撒自信自爱的种子。
  
  
  图为白成莉老师正在开展“关于我的定义”课程。李子祎供图
  
  挑选玩偶巧坚冰性别偏见正消融

  活动伊始,支教团白成莉老师巧妙设计互动环节,直指无形的性别刻板印象。“图片上粉色和蓝色的小宝宝,同学们觉得分别是什么性别呀?这些习以为常的“规则”在轻松开放的讨论中被一一检视。通过“刻板印象”中男女特征的举例,结合现实情况孩子们对不同事物的喜爱。孩子们在对比和一遍遍思考中,重塑对性别的印象,“刻板印象”的冰川正在渐渐消融。在后续的问答成功挑选玩偶挂件中,再一次无形之中强化加深了课程重点——打破偏见。哈萨克族男孩叶尔多斯选择了可爱的星星挂件;单车技术超过很多男孩的小女孩阿依则热却选择了帅气的小狗挂件。性别从来不是枷锁,偏见才是。
  
  
  图为学生正在回答白老师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提问。阿依祖合拉供图
  
  执笔绘心识差异个性瓶子展斑斓

  “我的个性瓶子”创作环节颇受孩子们喜爱,每位儿童领取一张绘有不同性格瓶子轮廓的画纸,在思考自我中,执笔描绘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仅仅了解自己是不够的哦,我们还要去了解其他小伙伴的个性瓶子”。白老师邀请了每位孩子走上讲台,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个性瓶子。喜欢当课堂小助手的叶斯哈提觉得自己的“勇敢”是最多的,还有很多可爱的孩子却嘟起嘴吧,拿着空白的“可爱瓶子”,告诉老师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大小孩了。通过直观感知个体差异的丰富性,具象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构了固有偏见,孩子们在相似与差异中在幼小心田播撒下平等与尊重的种子。每个人的个性瓶子可以看起来像海浪,像麦浪,或者是酣睡后的口水痕迹。这些孩子们对自己的了解,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世界因差异而精彩,生命因独特而珍贵”的课程主旨。
  
  
  图为白老师正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瓶子”。李子祎供图

  师生共塑彩泥梦童心向阳自葳蕤

  课程高潮聚焦于“如果我是一颗植物”粘土创作实践。师生围坐,共同揉捏彩泥,将内在的自我期许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孩子们全情投入:有的精心塑造戈壁中傲然挺立的胡杨,有的巧手捏出迎风绽放的雪莲,每位孩子都展示出独属于这个年纪孩子的天真与创造力。在可以随意创造的黏土世界里,孩子们探索其课程目标“找准生命坐标,绽放独特光彩”的内在自信,每个人可以成为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只要有敢想、敢做、脚踏实地的信念。
  
  “此次‘认识你自己’课程体系,是我校深化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团队指导帕提玛老师强调。通过认知重构、艺术表达与手工实践的多维互动,着力培育乡村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与包容的差异观。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
 
  当洁白的雪莲在山巅绽放,这些播撒在心田的种子,终将在岁月滋养下长成支撑民族未来的精神栋梁。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滁州学子明光行,红色基因永传承
  • (通讯员:孟淑美 高文静)6月26日,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一支充满朝气与活的队伍——赴滁州明光嘉山红色基因宣传小队,怀着
  • 08-22
  • 七七警钟长鸣,推普助力前行
  • 由8名师生党员组成特别工作队,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展开为期7天的三下乡,采取"党建+推普"工作模式,在开展普通话
  • 08-2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