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在新疆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乡(天山乡)的红领巾小课堂里,一堂精彩纷呈的“情绪管理与爱的表达”课程为草原上的孩子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来自中南大学支教队伍的阿依祖合拉老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情绪、学会沟通,在欢声笑语中播撒下理解与包容的种子,为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温暖力量。

(图为阿依祖合拉老师正在与学生互动李子祎供图)
课堂伊始,一段《头脑特工队》的经典片段便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当屏幕上“乐乐”的灿烂笑容、“忧忧”的垂头丧气、“怒怒”的火冒三丈依次出现时,原本有些躁动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乐乐、忧忧、怒怒等鲜明的情绪角色形象,让抽象的“情绪”变得可视可感。阿依祖合拉老师顺势抛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过像‘怒怒’一样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看到‘忧忧’时,你会想怎样安慰它?”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提问,瞬间点燃了课堂氛围,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阿老师的提问像一颗小石子,在孩子们心中漾起涟漪。“老师,我也会像‘忧忧’一样,想家的时候偷偷哭。”“我觉得‘乐乐’最好,看到它我就开心!”稚嫩的声音争先恐后地响起,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踊跃,课堂逐渐变成了一场关于“情绪”轻松愉快的心灵对话。孩子们在动画角色与自身经历的联结中,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原来开心、难过、生气都是正常的“情绪朋友”,它们没有好坏,只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图为阿依祖合拉老师正在讲解情绪小人李子祎供图)
阿老师结合与孩子们相处多日观察到的细节——比如同学间因小事引发的争执、偶发的肢体冲突等具体案例,引导孩子们围坐讨论:“如果小伙伴不小心弄坏了你的文具,你会怎么说?”“动手打架能解决问题吗?”在思辨中,孩子们逐渐明白:愤怒时的指责、冲动下的暴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以此为切入点,老师细致讲解了“暴力沟通”的四大陷阱——指责、嘲讽、否定、说教,并通过情景模拟,示范了“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察事实、表达感受、说出需求、提出请求。“不说‘你总是抢我的东西’,而是可以说‘当你拿走我的书时,我感到难过,因为那是我很喜欢的课外书,下次可以先问我一声吗?’”通过真实案例的复盘与对比,孩子们恍然大悟:冲动时的吼叫、愤怒时的拳头,就像“情绪的小怪兽”,不仅带不走委屈,还会把朋友越推越远。孩子们也纷纷模仿着用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情绪传递与表达”小游戏环节。五名同学组成一队,首名同学从盒子里抽出“开心”“委屈”“惊喜”等情绪卡片后,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传递给下一位,直到最后一名同学猜答案。当“生气”的情绪从皱眉、跺脚传递到最后变成“大哭”时,孩子们笑作一团,却也在互动中体会到:情绪的表达需要准确,而理解他人的情绪更需要耐心。有同学在游戏后小声说:“以前看到同桌皱眉,我以为他讨厌我,现在知道可能他只是遇到了难题。”

(图为阿依祖合拉老师正在组织情绪传递小游戏李子祎供图)
课程尾声,孩子们的分享真挚而动人。“我以前和同桌吵架,总是说‘再也不跟你玩了’,其实我不是真心的,以后我会说‘你刚才那样说,我有点难过’。”“上次打架是我的错,明天我要去跟他道歉。”稚嫩的话语里,透着对自我的反思与对他人的体谅。
为了让这份温暖延续,课堂最后化作一场热闹的“击鼓传花”才艺秀。鼓声停时,拿到花的同学有的唱起自己自学的热门歌曲,有的跳起自编的舞蹈,还有的学起小猫“喵喵”叫,逗得全班捧腹大笑。欢笑声中,师生间的距离更近了,孩子们的天性在包容与鼓励中尽情释放。
此次课程不仅是一次情绪管理的启蒙,更是乡村教育中“心灵滋养”的生动实践。在昭苏草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南大学支教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正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关注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理解与爱的氛围中,向着阳光茁壮成长。这堂特殊的“情绪课”,恰似一缕清风,吹散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而这样的实践,也为乡村教育提质增效写下了温暖注脚,更彰显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教育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