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同心共筑团结梦 携手奋进暖人心——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2025-08-22    阅读:
    来源:石榴籽小分队
         为进一步筑牢各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情与情的纽带更牢,石榴籽小分队发起了“交流促团结,携手向未来”系列活动。从线上倾听各族群众的真实心声,到线下搭建文化交融的互动平台,每一步都向着“增进了解、凝聚共识”的目标稳步前行。如今,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已画上圆满句点,那些关于理解与温暖的故事,仍在时光里持续发酵。


01 深入调研:以问卷为镜照见民心所向
         
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必先读懂民众的真实心声。石榴籽小分队的队员们兵分两路,一头扎进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头深入内地城乡,用一份份精心设计的问卷,收集来自五湖四海的想法。少数民族队员带着双语问卷回到家乡,在社区集市里与乡亲们促膝交谈,遇到语言不通的长辈,便用手势比划着解释;内地队员则走进学校、商场,向路人递上问卷,听他们讲述对民族交流的期盼。一位常年在新疆经商的汉族老板在问卷上写道:“每天和维吾尔族邻居一起进货、聊天,这就是最好的团结。”最终回收的千余份问卷里,“期待更多文化交流”“希望互帮互助成常态”成了高频词,这些质朴的答案,为后续行动指明了方向。

02 传情宣讲:让心意与理念双向奔赴
        
调研之外,队员们更用多元方式架起沟通的桥。内地队员走上街头,邀请路人写下明信片:有小朋友画下各族孩子手拉手的图画,有老人写下“愿天下一家亲”的祝福,这些带着温度的纸片,被细心打包后送往少数民族地区。收到明信片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格外珍视,有的把卡片贴在墙上,有的让孩子对着文字学汉语,一张薄薄的纸,成了跨越山海的纽带。与此同时,回到家乡的少数民族队员们拉起横幅、张贴海报,用乡音宣讲民族团结的意义。他们带着印着民族纹样的钥匙扣、书签等小礼品,走到哪里就把政策讲到哪里,遇到听得认真的乡亲,便多聊几句身边的互助故事。内地队员也在社区、学校同步宣传,海报上的“五十六族一家亲”字样,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横幅遥相呼应。从明信片的双向祝福,到街头巷尾的政策宣讲,“团结”二字在互动中愈发清晰。

03 文化共赏:在细节里触摸民族风情
         民族文化的魅力,藏在日常的点滴里。队员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细节:西藏的藏袍绣着精巧的吉祥纹,新疆的烤羊肉串撒上孜然瞬间香气四溢;藏语的问候温柔,维吾尔语的笑声爽朗,土家语的歌谣带着山间的清亮。这些分享没有刻意雕琢,却让更多人感受到:各民族的服饰各有千秋,却都绣着对生活的热爱;美食口味不同,却都藏着待客的热忱;语言腔调有别,传递的善意却相通。正是这些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让“民族团结”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04 云端聚力:以初心续写未来篇章
          活动收官时,一场线上总结会让分散各地的队员们重聚。 这场跨越山海的同行,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它让“民族团结”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相遇:是收到明信片时的会心一笑,是尝到民族美食时的赞叹,是用普通话顺畅交流时的成就感。
         在未来,汉江师范学院石榴籽小分队计划把这些故事剪辑成视频的形式,用“云分享”让更多人看见民族交融的美好。正如他们共同写下的承诺:“青春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会继续做民族团结的种子,让五十六族相拥的画面,在更多地方绽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滁州学子明光行,红色基因永传承
  • (通讯员:孟淑美 高文静)6月26日,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一支充满朝气与活的队伍——赴滁州明光嘉山红色基因宣传小队,怀着
  • 08-22
  • 七七警钟长鸣,推普助力前行
  • 由8名师生党员组成特别工作队,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展开为期7天的三下乡,采取"党建+推普"工作模式,在开展普通话
  • 08-2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