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井冈山的晨雾尚未完全消散,参加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活动的众多学子,踏着清晨的露珠,开启了“红军的一天”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医心向党”实践团队员们用脚步丈量革命的艰辛历程,用心灵感受信仰的深厚力量。在八角楼温暖的灯光下、黄洋界激昂的炮声中、马源村袅袅炊烟间,我们深刻领悟了“为人民服务”的深远内涵,更加清晰地体会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使命的沉甸甸分量。

楼灯映初心,界岗铸信仰
八角楼内,一盏斑驳油灯静静伫立。李婷同学感慨“这与急诊室的无影灯在本质上相通”,当年这光照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手稿,如今映照着医学生对信仰的感悟,就像急诊室灯光守护生命,革命信仰指引前行。简陋木床、有余温的墨痕砚台,无不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大家从毛泽东批注文稿中领悟到信仰与技艺共通的坚守精神,认为“前辈们在困厄中不懈求索,我们更需沉心淬炼医术”。黄洋界松涛如当年炮声,带队老师提到红军防线根基是“与人民共存亡”的信念,让学子领悟到从黄洋界战壕到医院重症监护室,战场变迁,但“守住生命”的担当永恒,医护人员的“防线”就是患者床边的日夜守护。

急行感艰辛,炊烟系军民
"跟上!别掉队!"山间急行军的号角响起,学子们背负行囊沿红军运输路线前行。三公里山路,烈日当空,不到半小时汗水已浸透衣衫,体力不支者获同伴援手,这一幕重现着红军伤员相扶的温情画面。护理专业的米美玲爬山路跌倒擦破皮,当即取出急救包,用棉签蘸碘伏消毒、贴创可贴,揉着伤处感慨:“这点伤远不及红军行军的痛和苦”,医护本能与红军的井冈精神悄然相融。中午抵达马源村时,炊烟袅袅中,队员们在老乡的指导下亲自烹制"红军餐"。听着老乡讲述的红军伤员与老乡分食红薯的往事,顿悟这顿饭里藏着"半条被子"的温暖——正如当年军民互信,如今医患托付同样重逾千斤。


从八角楼的灯火到诊室的明灯,从黄洋界的坚固防线到健康的守护屏障,从马源村的袅袅炊烟到医患间的深厚温情,这场井冈之行,让医学生们深刻领悟:所谓信仰,是红军在绝境中毅然踏出的道路;是老乡在困境中慷慨递出的粮食;更是医者在生命面前郑重许下的誓言。而这份信仰,终将化作点点微光,指引前行之路,以博大爱心温暖人间,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征途上,续写崭新的“红色篇章”。(通讯员彭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