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化院学子与光泽县的“双向奔赴”——学院组织实践队赴南平市光泽县调研实践

    2025-08-22    阅读:
    来源:厦门大学“春雨化梦-润泽知行”科普进社区实践队
化院学子与光泽县的“双向奔赴”
——学院组织实践队赴南平市光泽县调研实践
  7月13日至18日,厦门大学“春雨化梦-润泽知行”科普进社区实践队在化学化工学院侯旭教授指导下、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高世杰带领下,奔赴厦门大学对口帮扶的南平市光泽县,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一行深入光泽县的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红色教育点,通过趣味化学科普实验、实地参访调研、组织座谈等多种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支农,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专业科普:点燃科学梦想的燎原之火
  实践队走进光泽县第一中学圣农新城附属学校及市民活动中心,为当地暑托班的200多名小学生精心设计并带来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化学科普盛宴。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导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浅显易懂却又蕴含丰富知识的化学科普实验,巧妙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指尖可触、视觉可观、味觉可感的生动体验——晶莹剔透、一触即爆的果汁爆珠,遇水显形的神奇“无字天书”,以及光影交织、喷涌而出的“火山灯”,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科普活动为了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在实验中设计了许多思考的环节,在“无字天书”的实验中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为什么鸡汤上面有一层油?”巧妙地引出了水油不相容的原理。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比喻解释“火山灯”实验:“水分子爱‘抱团’,油分子爱‘独处’,所以它们‘分家’啦!”孩子们在体验中培养兴趣,在探索中提出疑问,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精彩纷呈的化学实验中初窥世界的奥妙。



  接下来就是动手实践环节,“无字天书”的实验中,孩子们用蜡烛在纸上画出秘密图案——小花、名字、五角星……然后用蘸着彩色水的刷子轻轻一刷。如同魔法降临,蜡烛划过的地方因蜡油的“防水”特性,清晰地显露出图案。“哇!我的小花出来了!”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天书”,在欢乐中牢牢记住了“水油不相容”的原理。孩子们亲自动手做美味的“爆爆珠”:小朋友小心翼翼地从高处将橙汁与海藻酸钠混合液滴入乳酸钙溶液中,液滴瞬间穿上“水晶外衣”,变成滚动的“迷你水晶球”。清洗后放入口中,轻轻一抿,“噗”地爆开,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迷你水晶球”在舌尖绽放出酸甜的果汁时,那一张张满足的笑脸,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与喜悦。


  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实践队连续开展了5场“浸润式”科普实践活动,将化学的奇妙种子播撒进了小学生的心田,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兴趣。科技兴则民族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实践队用科学的力量服务社会,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


 
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发展的青春动能
  实践队一行走进了圣农集团。从宣传视频和展馆介绍中,了解到圣农集团从1983年2万元创办养鸡场起步,经过40余年的艰苦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年营收超200亿元、员工数超3万人、从养殖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解决白羽肉鸡国产化,圣农集团花费10余年、耗资10亿元培育“圣泽901”,成功摆脱鸡蛋依靠进口的局面。圣农集团还延伸了“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将鸡粪、谷壳等废物转化为有机肥和生物质能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不仅带动了周边3万多人就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前后三次视察圣农集团,他指出“要做现代化的企业,要做大一点。”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像圣农这样的企业——以创新驱动产业,以责任反哺社会,以绿色定义未来。实践队员们被圣农集团的发展成就所震撼,也被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所打动。他们纷纷表示,将把圣农“长期主义”的精神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还参与了中共光泽县委人才办、共青团光泽县委、鸾凤镇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年入乡交流会,油溪村返乡青年代表傅文燕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她扎根乡村、勇于探索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队员,让大家看到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在“厦野光泽,田园体验”环节,实践队员们走进君山村果蔬小镇,亲身体验田园采摘的乐趣。翠绿的果蔬、清新的田园风光,让队员们感受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也对光泽县依托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夜幕降临,实践队前往油溪村,在晚餐期间参与“夜话经济,青年新声”活动。鸾凤镇相关代表与实践队队员们围绕“光泽—厦大”校地合作、推动光泽县域经济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队员们结合上午在圣农集团的参观感悟以及下午的活动体验,积极建言献策,从农产品电商推广、乡村旅游开发、人才定向培养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想法,展现了厦大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与担当。


 
红色教育:传承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队深入光泽县止马镇杉关村和寨里镇大洲村,探访当地的红色资源,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居安思危”“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实践队来到了杉关村。杉关村地处福建与江西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革命先辈曾在此留下足迹,他们在龙井取水、休息,与群众座谈,宣传革命思想,还曾登上城墙指挥战斗。队员们全程专注聆听讲解员的细致介绍,并不时驻足凝视每一处革命遗迹。斑驳的墙面、锈迹斑斑的武器残骸、简陋的作战工事,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为守护革命火种奋勇作战的壮烈场景。他们深切体会到,当年的红军不仅要面对粮食短缺、装备落后等物质层面的困境,更要承受敌人围追堵截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但他们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在绝境中坚守着对民族解放与人民自由的执着追求。预备党员、2023级本科生张优在参观后动容地表示:“行走在这片浸染着革命先辈鲜血的土地上,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新一代青年应当铭记历史,将红军精神传承下去。”


  实践队来到了习近平同志亲植树处。1998年,“6.22”特大洪灾给光泽县人民生命财产及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破坏。1999年3月25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为灾后重建的原中央苏区光泽县送来深切关怀,并在止马镇杉岭兴隆峰北麓的杉关隘口亲手栽植一棵香樟树,激励当地干部群众重拾信心、重建家园。


  实践队前往大洲国共谈判旧址。1937年,中共闽赣省委在此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抗日谈判,此次谈判标志着闽北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成功促成了闽赣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践队队员怀着崇敬之情,缓步踏入这片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展馆内,队员们驻足凝视每块介绍展板,文字与图片交织,生动还原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他们仔细端详陈列的历史文物,从泛黄的信件到简朴的办公用品,每件物品都默默诉说着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这些文物既是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载体,激励着青年学子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红色资源探寻之路不仅是一次历史重温,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在光泽县不同村落的体现——杉关村的历史与生态的相互交融、大洲村团结一致的抗战记忆。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他们将把这次体验带回校园,通过主题班会、支部活动等形式,向更多同学传播抗战精神,呼吁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



  厦门大学“春雨化梦-润泽知行”实践队用专业科普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科学梦想,从车间里的科技探索到田垄间的实践体验,从追溯圣农集团的发展历程到共话校地合作的未来路径,从杉关村的领袖关心到大洲村的国共谈判的红色教育,镜头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着厦大青年与光泽县的“双向奔赴”,也见证着化院学子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的蓬勃动能。


文/连钇渊、沈耀蕊、马智君、唐亦欣
图/“春雨化梦-润泽知行”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