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探无碍,道暖通行

    2025-08-2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盲道普“吉”,出行平安
    中国青年网宿迁8月20日电(通讯员 郭以祥)蔚蓝苍穹之下,白云舒卷,仲夏的烈日灼灼,炙烤着大地,却也点燃了一群年轻人投身公益实践的赤诚之心。7月28日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探无碍,道暖同行”公益实践团队的151名学子,毅然走出象牙塔,他们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校园林荫,而是深入社会肌理,聚焦于城市中那一条条指引视障同胞前行的“生命线”——盲道。在为期十余天的实践中,这支庞大而有序的队伍,跨越中国7省13市2区的广阔地域,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数据详实、意义深远的盲道测量与调研公益行动,用青春的卷尺丈量城市文明的尺度,用热忱的问卷探知公众认知的深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践活动启幕前,团队进行了周密的筹备。统一的队服与飘扬的队旗,不仅是团队身份的象征,更凝聚了每一位成员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这些物资被精准分发至遍布全国各实践地的线下小组手中,标志着这场跨越千里的公益协作战役正式打响。
    团队采用创新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运作模式,高效整合资源,确保实践成果最大化。线下组承担了最艰苦也最核心的数据采集任务。他们以2至3人为一小组,化身“城市盲道诊断师”,手持卷尺、记录板、相机,深入各个社区、城市干道、公园广场,对盲道的宽度、铺设平整度、砖块磨损情况、连续性以及是否存在设计缺陷等进行毫米级的精确测量。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队员们俯身弯腰、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付出。
    线上组则构成了团队的“智慧大脑”与“信息中枢”。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流水线。线下传回的海量测量数据、问卷信息、现场照片被迅速录入专门的数据库,并进行清洗、归类、统计分析。他们运用专业软件生成直观的可视化报告图表——盲道破损率分布图、不同类型占用情况统计、市民意见词云图等,使抽象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此外,线上组还负责撰写组图稿、新闻稿,并通过设计电子问卷进行更大范围的网络调研,进一步扩展数据样本,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数据分析表格与总结报告,精准勾勒出全国多地的盲道覆盖率(如吉安市惊人的90%以上高覆盖率)、突出问题及公众认知轮廓。
通过对庞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交叉分析,团队精准定位了当前盲道系统存在的三大核心痼疾:物理层面的破损与不达标、管理维护的缺位与滞后、以及社会认知的匮乏与淡漠。
    面对这些问题,团队并未止步于发现,更是深入思考解决路径,提出了系统性的对策建议。报告指出,前两大问题的解决,政府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应发挥主导作用。理由有三:其一,政府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管理者,盲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其管辖与维护职责范围之内。其二,对公共设施进行建设、改造、维护和更新,本就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与法定义务。其三,政府拥有相对充足的财政资源和行政能力,能够系统性规划并投入资金,用于盲道的新建、标准化改造、周期性修缮以及日常巡查管理,兑现其对全体市民,特别是残障群体的承诺,避免“空头支票”。
而最为根本、关乎长远的第三点——社会认知的提升与公众意识的培养,团队则将答案指向了“教育”这一根本途径。“教书育人”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智慧结晶,教育是塑造行为、培育习惯、沁润人心的基石。团队建议,应将盲道知识、无障碍理念以及对残障群体的理解与尊重,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在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中设置关爱残障人士专题,通过案例讲解、榜样学习激发同理心;在科学课或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盲道体验”或“蒙眼行走”活动,切身感受盲道的重要性与占用的危害性,从而从小树立“盲道即盲人生命线”的敬畏之心,主动成为盲道畅通的维护者和盲人路权的尊重者。
实践过程中,团队的运作堪称高效协同的典范。线下成员每日无惧酷暑,穿行于大街小巷,一丝不苟地采集数据,耐心与社会公众沟通。线上成员则时刻待命,确保数据流畅通无阻,分析研判即时跟进。
    他们坚信,当政府的责任归位与社会的意识觉醒同频共振,那条条盲道终将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安全通道,承载着视障兄弟姐妹们“欣然、安心、出行”的朴素愿望,通向一个更加温暖、平等、无碍的明天。盲道普“吉”,出行平安的美好愿景,终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照进现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寻太湖古韵,书文化新章
  • 在这个盛夏,“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情系桑梓·筑梦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入太湖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