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30日,西南石油大学全馨全艺实践队11名师生赴成都市新都区永兴场镇社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永心童心园,雏鹰共成长”暑期社会实践,针对学龄5岁到12岁的儿童开展以“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分别开展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的绘画、书法方面的课程,再加以课外作业辅导,为当地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暑假课堂。

〈图为教学课堂上学生正在练习硬笔书法,陈韵冰摄〉
墨韵笔尖传风骨,笔痕初染习端正
早上8点,清脆欢悦的声音从永兴场镇社区活动中心中传出来,那是永兴场镇的学生们正在开启今日的艺术课堂。其中一名小孩子激动地跑来找到志愿者:“老师,今天教我写字好吗。”这就是西南石油大学全馨全艺实践队联通社区教师坚持每周到社区开展活动的“速写”。
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艺术教育显神通。书法课的地方,社区教师正在教同学们怎样写字,“横要平,竖要直,做人就要规规矩矩。”,轻轻地点了一下桌面,示范给大家看。志愿者们在旁边分发纸张和字帖。来自永兴场镇的一名大约10岁的孩子正尝试硬笔书法,志愿者在他手里拿着自己的笔书写指导,在他的示范下,这个小孩在米字格上写出了端端正正的两个字“永”和“兴”,方正的文字传递出硬笔书法的风韵。教室中,各位孩子坐直端正,跃跃欲试,准备大写身手,不过多时教室里便一派其乐融融,全是钢笔在纸上一笔一划的漱漱声。
彩痕轻点言童趣 瓷语坯下绽青花
接下来的第二天是社区老师准备教会他们画陶瓷画,教室飘满油彩的味道,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临摹陶瓷纹样,用手一笔一画地在黑色卡纸上画出一条条线条和朵朵鲜花。接着将蜡笔分发给孩子们。创作台前,二十多个小脑袋专注低垂。社区老师先示范"防染秘技":用白色蜡笔在黑色卡纸上勾勒藤蔓轮廓。"蜡笔像盾牌,能保护线条不被黑色卡纸覆盖。"其中一位志愿握住小朋友的手的,使他的手腕轻移,蜡痕在灯光下泛起隐秘银光。当明被蜡笔线条勾勒的图案逐渐在黑色卡纸上清晰时,奇迹发生了——蜡笔守护的纹路如破土春藤般浮现,引得孩子们惊呼。接下来,孩子们就开启了自己的创作。当孩子们用各色的蜡笔来点缀画好的陶瓷图案,未曾着色的陶瓷如同素坯,在一双双稚嫩的双手中蜕变,蜡笔游走如雕刀。然后,再从印好图案的纸上剪下一朵一朵鲜花,在各色蜡笔的交相辉映下,陶瓷竟透出窑变般的瑰丽光泽。最动人的作品诞生在创作尾声,这场画瓷器花瓶的艺术课堂,让永夏的童真在蜡笔的线条中凝固。
笔墨之外,实践队更以斑斓色彩为孩子们铺开一片想象的原野。志愿者们携来的颜料,像是打翻了盛夏的调色盘,在画纸上晕染出星子般的光。从憨态可掬的卡通生灵到云雾轻绕的远山,他们牵着孩子们的手,在纸面游走间,让那些藏在心底的欢喜与憧憬,都顺着笔尖悄悄绽放。
暮色漫进活动室时,常有孩子踮脚摸着自己的画,小声问志愿者:“明天还能画云朵吗”志愿者总会笑着点头,看月光悄悄爬上那些未干的颜料,在纸面镀上一层朦胧的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把画满牵牛花的陶瓷画送给奶奶,老人摩挲着蜡笔勾勒的纹路,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这些细碎的瞬间,像画笔落下的轻响,在夏日里织成一张温柔的网,兜住了孩子们最清澈的时光。
七岁的乐乐曾怯于落笔,仿佛那支画笔有千斤重。直到志愿者的掌心轻轻覆上他的小手,一同勾勒出飞鸟的轮廓——当第一笔弧线跃然纸上时,他眼里忽然亮起细碎的光,像被点燃的星辰。后来,他握着蜡笔的手渐渐坚定,给小鸟缀上朝阳般的羽色,又在旁添了片会呼吸的绿林,枝叶间还藏着几只探头的小松鼠。
每日课程的终章,总在"作品展"的笑语里铺展。墙上的书法如墨玉凝光,陶瓷画似青花初绽,绘画作品更是像把整个夏天都钉在了墙上。孩子们仰着头看自己的创作,小脸上的骄傲比窗外的阳光更盛。 那些笔触或许稚嫩,却藏着最纯粹的热爱,如同播在心田的种子,正借着艺术的风,悄悄抽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