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永兴场镇,龙虎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与“大朋友”们充满活力的口令交织在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体智能”课正在进行: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孩子王”,利用简单的道具设计障碍跑、趣味接力,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锻炼协调、培养勇气。这是西南石油大学“雏鹰启航”社会实践队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永兴场镇社区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自7月7日起,这支队伍以“兴趣”为舟,在龙虎幼儿园和永兴场镇社区居委会两地,为当地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为期4周的“雏鹰”趣味课堂,在陪伴与教学中书写着一段段双向奔赴的成长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龙虎幼儿园操场带孩子上体智能课喻嘉琪摄
背景与需求:播种希望的田野
永兴场镇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不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社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课后及暑期看护、兴趣拓展需求突出。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的假期,是社区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西南石油大学“雏鹰启航”团队响应“三下乡”号召,精准对接这一需求,决定利用自身所长,为社区孩子们量身定制集知识性、趣味性、成长性于一体的“雏鹰”兴趣课程。
实践内容:用心浇灌“趣”种子
本次支教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美术的斑斓世界、书法的翰墨飘香、益智游戏的思维火花以及活力四射的体智能训练。课程根据场地特点精心安排:周一至周四上午8:20-9:50,体智能的欢声笑语在龙虎幼儿园操场飞扬;而美术、书法、趣味游戏等课程,则在永兴场镇社区居委会二楼的“求知乐园”里有序展开。 下午及周五的时段,则化身为“安心课堂”,志愿者们不仅辅导作业,更精心准备了安全教育、创意手工等主题课程,通过互动性强的PPT课件,确保每一节45分钟的课堂都充满吸引力。
细节之处见担当:志愿者的多重角色
看似简单的课程背后,是志愿者们一丝不苟的付出与多重身份的切换。“守护者”的签到与叮咛: 清晨,志愿者队长总是提前到达,仔细核对签到表,耐心记录每个孩子的到来。活动结束,他们手中的“满意度表”收集着家长的反馈,而“考勤表”则记录着团队的严谨。最让大家牵挂的是那些放学后无人接送的孩子,“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到家长,确认安全交接,心才能放下。”这是队员们共同的心声。“记录者”的镜头与分享: 部分志愿者扛起了“记录美好”的重任。他们的镜头穿梭于课堂的各个角落,捕捉孩子们专注绘画的侧脸、挥毫泼墨的稚嫩小手、解开难题时的豁然开朗、在游戏中奋力奔跑的身影。“每节课10张以上,不同角度,既要展现课堂效果,更要留住孩子们的纯真笑容。”拍下的照片,他们会及时分享到工作群,成为团队复盘和珍贵回忆的素材。“创造者”的智慧凝聚: 为了上好下午的特色主题课,队员们两人一组,分工协作。从选题构思、资料搜集到PPT制作、互动环节设计,都倾注了心血。“我们组做的是‘爱国教育’,”其中一组志愿者介绍,“用了很多动画和情景模拟,效果很好,孩子们参与度特别高。”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件在群里共享,提前熟悉,确保课堂流畅生动。
成效与感动:成长的交响曲
支教的日子短暂,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成长交响曲。童心的绽放与收获: 在美术课上,原本害羞的小女孩彭莎岚大胆地用色彩表达内心世界,她的画作《我的梦想家园》贴在了展示墙最显眼的位置。书法课上,调皮的男孩谭瑞航第一次沉下心来,一笔一划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永”字,兴奋地举起来给志愿者老师看:“老师,你看,我写得好不好。”这些细微的变化,是知识浸润的痕迹,更是兴趣萌芽、自信增长的见证。青春的淬炼与蜕变: 对志愿者们而言,这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和全方位的成长。“从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从容引导课堂互动;从简单地维持秩序,到学会细致观察每个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帮助,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沟通、组织、应变能力,远超书本。”团队队长陈韵冰感慨道。备课到深夜的疲惫、处理突发状况的紧张、与孩子们建立信任的喜悦、收到他们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的感动,点点滴滴汇聚成珍贵的青春记忆,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真正走进基层,才更懂得教育资源的宝贵,更体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句话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分量。情谊的纽带与回响: 活动结束那天,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围住志愿者。“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啊”一个小男孩拉着志愿者的衣角问。在居委会门口,一位来接孩子的奶奶特意停下脚步,对志愿者们说:“娃娃们回家总念叨你们教的东西,高兴得很,谢谢你们大学生娃娃。”这份质朴的认可与情谊,成为志愿者们心中最温暖的烙印。
传承:星火长明
当最后一节体智能课的哨声在龙虎幼儿园的操场消散,当居委会二楼会议室的黑板擦净最后一笔板书,西南石油大学“雏鹰启航”团队的暑期支教活动画上了句点。然而,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颗颗关于艺术、文化、探索与运动的兴趣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一段关于责任、奉献、理解与成长的深刻体验,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志愿者的青春履历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沃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离别时的不舍目光与“老师再见”的童声,是对这段旅程最深情的注脚,也激励着他们将这份爱与责任传递下去,期待下一次的“雏鹰”再启航。正如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一次‘三下乡’,一生乡土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的愿望,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