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用青春微光点亮视障者出行路

    2025-08-2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7月至8月,山西阳泉的街头巷尾总有一群身影在烈日与星光下穿梭。他们手持卷尺弯腰丈量,用相机记录每一处裂缝,在笔记本上标注下"紧急程度5级"的红色记号——这是"青韵无碍,道暖同行"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盲道现状专项调研。从北大街的商铺门前到洪城河小学的路口,从御康山庄的居民区到平潭街的菜市场周边,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用脚步丈量出这座城市盲道的"健康图谱",更用真诚与坚持,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写下温暖注脚。
 
      7月22日夜晚,北大街路段的路灯将队员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郝湘涵蹲在一处盲道旁,手电筒的光束照亮了一道47厘米长的裂缝,她小心翼翼地将卷尺贴在地面,轻声报出数据:"裂缝最宽处0.3厘米,紧急程度1级。"不远处,队友正对着两辆停在盲道上的轿车拍照,车标在夜色中泛着冷光——这是他们记录的第一处机动车占道,占道率2.4%的数字,在当晚的调研日志里显得格外刺眼。
 
     三天后的矿务局医院周边,183米长的盲道中,70.6%的覆盖率意味着近60米路段完全"消失"。其中一个队员尝试闭眼体验,刚迈出五步就被一处凸起的地砖绊倒,手掌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擦出红痕。"这里明明是医院,视障人士最可能经过的地方,盲道却像被啃过的面包。"他揉着伤口说,笔记本上"达标"的破损率数据,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8月6日的桃南中街,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附近,48000平方厘米的盲道完全缺失,露出坑洼的黄土,周围散落着共享单车的残骸。队员们用粉笔在地面勾勒出原本的盲道轮廓,那个长8米、宽6米的矩形,像一道巨大的伤疤。"相当于200块标准盲道砖凭空消失了。"郝湘涵在测量时,指尖触到黄土里嵌着的玻璃碎片,"视障人士走到这里,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调研深入,团队将采样点扩展到学校、医院、商圈、居民区等12类场所,完成32组抽样,形成了厚厚的调研手册。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逐渐拼凑出阳泉盲道的真实面貌。
 
    调研不仅是记录,更是改变的开始。团队自发开展了"三个一"行动:每发现一处紧急隐患,就用反光贴做标记;每遇到一位商户,就发放一份《盲道保护倡议书》;每完成一个区域调研,就形成一份简易报告提交社区。
在三原色国际商务汇,队员们曾与占道的店主发生争执。"就放个广告牌,碍得着谁?"面对质疑,李萌打开手机相册,展示那些盲道被占的事故新闻。当店主看到视障者被绊倒的照片时,沉默着移走了护栏。这样的场景,在调研期间重复了很多次,最终有多处占道隐患被当场解决。
 
     8月8日的总结会上,队员们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在地图上标注问题区域:红色代表紧急修复,黄色标记定期维护,蓝色建议重新规划。这幅"盲道热力图"后来被送到阳泉市残联,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团队记录的21处5级隐患,有19处未出现在官方档案中。"你们的调研,填补了我们的盲区。"一位负责人的话,让队员们觉得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
 
     调研结束那天,团队特意回到宏成桥。夕阳下,100%覆盖率的盲道像金色的丝带延伸向远方,一位戴墨镜的老人正沿着盲道稳步前行,盲杖敲击地面的"嗒嗒"声清脆悦耳。队员们远远看着,没有人上前打扰。"这才是盲道该有的样子。"郝湘涵轻声说,晚风掀起她手中的调研手册,数据在风中沙沙作响,像一首写给城市的散文诗。
 
     这长调研,最终形成万字报告,提出的"分区域改造计划"已被当地住建部门采纳。但队员们知道,改变才刚刚开始。他们约定每月回访一次采样点,在社交媒体开设"盲道守护者"话题,持续关注整改情况。
 
     那些被测量过的裂缝、标记过的占道处、修复后的路段,终将成为这座城市文明进阶的见证。正如团队在报告扉页所写:"盲道是城市的良心,每一块砖都该带着温度。当我们为视障者扫清障碍时,其实是在为所有生命拓宽道路。"青韵无碍,道暖同行,这群青年用脚步踏出的印记,正在阳泉的大地上,生长出更温暖的未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寻太湖古韵,书文化新章
  • 在这个盛夏,“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情系桑梓·筑梦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入太湖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