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走进濮塘烈士陵园 重温烽火岁月 传承英烈精神
导语
7月12日,安徽工业大学“暑假红色实践队”的其中5名同学——刘浩林、刘翔、孔振、李俊锋、吕喆,怀着崇敬之心来到马鞍山市濮塘烈士陵园。作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安葬着渡江战役无名烈士、抗日英雄刘一鸿等525位先烈。同学们通过聆听真实历史、瞻仰烈士遗物、祭扫英雄墓冢,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生。
丰碑无言映初心 碧血丹心照汗青
清晨的陵园在青松翠柏间静默,实践队员们沿着1976年始建的纪念塔步道拾级而上,脚下的石板路见证着47年来无数祭扫者的足迹。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讲解员老师讲述了39位渡江战役无名烈士的故事:"1949年4月,他们为掩护大部队过江,在长江北岸与敌军激战至最后一刻,最小的战士年仅16岁。"刘浩林轻抚碑上模糊的刻痕,轻声说:"这些名字或许永远无法知晓,但他们的热血早已融入这片土地。"
走进马鞍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文物让时光凝固。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粗布军装,领口还残留着暗红色血迹——这是刘一鸿烈士1943年牺牲时的遗物。"他变卖全部家产组建抗日自卫队,牺牲前还在动员60多名青年参军。"刘翔凝视着展柜中那封仅有八字的绝笔信"国若安宁,我便安心",眼眶渐渐湿润。馆内525名烈士的名录墙前,李俊峰用手机逐字拍下英烈姓名:"这些名字不该被遗忘,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带回学校。"
图为濮塘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 刘浩林 供图
墓前哀思寄忠魂 青春誓言诉心声
在红军墓区,队员们发现了抗美援朝烈士徐茂祯的墓碑。1952年寒冬,这位炊事员为给前线战友送饭,身负重伤坠入冰窟,年仅28岁。"他的儿子每年清明都会来祭扫,却连父亲的遗骨都没找到。"讲解员的话语让孔振红了眼眶,他默默将手中的小白花放在墓前。
在刘一鸿烈士墓前,队员们整齐列队。吕喆轻轻擦拭墓碑上的浮尘,李俊锋朗读了烈士生前写给战友的信:"若我牺牲,请将最后一次党费转交党组织。"暮色中的陵园,松涛阵阵如先烈低语,5名同学庄严鞠躬,将亲手制作的纸菊花摆放在墓基四周。刘浩林代表全体队员发言:"今天我们站在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更懂得'少年强则国强'的分量。

图为队员们在碑前默立 刘浩林 供图
归途热议话担当 红色基因永相传
返程路上,队员们捧着沉甸甸的笔记本分享感悟。"纪念馆里那杆生锈的步枪,扳机处还留着战斗的凹痕。"刘翔展示着手机里的展品照片,"讲解员说这是1941年塘马战斗中使用的武器,当时战士们打完子弹就拼刺刀。"孔振翻看着记录的刘一鸿事迹:"他的儿子8岁入伍,祖孙三代都在保家卫国,这种精神传承太震撼了。"
路过濮塘镇时,吕喆指着窗外的新教学楼:"讲解员说,当年战士们守护的就是这样的村庄。现在村里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这不就是先烈们期盼的模样吗?"李俊峰提议:"我们可以把今天的见闻做成短视频,在校园里发起'讲述英烈故事'接力活动。"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全体队员的响应。
图为队员们与英名墙合影留念 刘浩林 供图
结语
一天的陵园之行,实践队的5名学子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仪式,却在触摸历史细节中完成了精神的洗礼。从渡江战役的无名丰碑到刘一鸿的铁血丹心,从徐茂祯的冰窟忠魂到纪念馆里的件件遗物,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英雄"二字的重量。正如讲解员老师所说:"真正的红色教育,不在于形式的宏大,而在于让年轻一代在真实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与先烈心灵共鸣的密码。"未来,这群年轻人将带着这份共鸣,让525位英烈的故事在校园、在网络、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得更远,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 刘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