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你同行促振兴 普通话韵润乡心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7月4日清晨,安山村的薄雾尚未散尽,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的7名队员已集合。随着领队张老师一声“各就各位”,队员们身着统一的蓝色体恤,伴随轻快的广播体操音乐,以整齐有力的动作开启了充满活力的实践日。这场以“推广普通话·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正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在安山村的巷陌间铺展一场关于语言文化的温暖对话。
上午7:30,村头的老槐树下已聚集了十余位村民。队员们将自制的“普通话小课堂”宣传单(用方言手绘,配图“说普通话,卖货更顺口”“普通话,连政策更明白”)分发给早起的老人,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活动目的:“咱们村好多年轻人在外打工,回来后用普通话交流更方便;家里的小朋友学了普通话,以后上学、看新闻都更清楚!”“小张老师,这活动要收费不?”72岁的王奶奶捧着宣传单,眯着眼问道。队员小杜蹲下身,握住老人的手:“奶奶,不用花钱!我们带了字典、文具,就盼着大伙儿能多学几句标准话,以后视频通话、给孩子讲故事都利索。”王奶奶连连点头:“我孙女儿在广东上班,总说听不懂我打电话,你们这活动来得正好!”据队员统计,当日共发放宣传单40余份,入户走访30户家庭,收集到村民普通话学习需求23条(如“想学给孙子讲童话”“想和外地客户顺畅沟通”),为后续精准教学奠定了基础。活动间隙,队员小刘用手机记录下村民们围坐聊普通话的场景,配文“晨光里的方言对话,是最动人的乡村振兴序章”,发布至抖音账号,播放量成功破万!
下午14时,安山村村委会大院的晒谷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普通话课堂”通过抖音直播正式开讲。屏幕里,“语你同行”团队成员小邓担任主讲,结合村民实际需求,设计了“日常用语情景模拟”“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对比”等环节。“大家跟我念:‘今天的菜很新鲜,欢迎来买!’”她用亲切的语气引导,台下村民纷纷跟着模仿,直播间弹幕瞬间被“可爱”“实用”刷屏。“老师,我妈总说‘这菜嫩得很’,用普通话怎么说更清楚?”村民李大哥在评论区提问。小吴随即展示“新鲜”的标准发音,并邀请李大哥现场跟读,获“老师夸你学得快”的互动鼓励。
直播结束后,团队兵分两路:一路跟随村支书王大爷巡村,沿途向村民发放自制的“普通话学习礼包”(内含草帽、帆布包、故事书及文具);另一路则在村文化广场支起“夜间课堂”,将普通话教学与趣味游戏结合,为村民们打造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文化盛宴。“一二三四,跳格子!”在跳大绳环节,队员们用普通话喊着口令,村民们尤其是孩子们围成一圈,跟着节奏跳跃,笑声不断;“左三圈,右三圈,红歌里面找答案”——猜红歌环节中,村民们用方言哼唱《映山红》《洪湖水浪打浪》,队员们则用普通话接唱,现场气氛热烈;“击鼓传花”环节中,拿到花的村民需用普通话讲述一句家乡故事,张奶奶讲起“当年修水库”的往事,台下掌声雷动……“这些游戏太有意思了!以前觉得学普通话枯燥,现在边玩边学,连我家小孙子都抢着要学‘跳房子’的普通话口令!”村民刘婶举着刚得到的印有“安山小课堂”的帆布包,笑得合不拢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推广普通话不是‘一阵风’,而是要让语言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实践队队长陈老师表示,“今日的入户宣传、直播教学、游戏互动,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正是激活‘脑袋’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