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在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下养老院智能化发展状况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2)
新闻稿一
三下乡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开展在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下养老院智能化发展状况调研活动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智慧养老发展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论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组建了“智慧养老·温度守护”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前往陕西省西安市多家养老机构,围绕“养老院智能化发展状况”主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社会调研。本次实践旨在探究现代科技在养老领域中的应用实效,剖析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瓶颈,并尝试提出具有适老性和可操作性的改善建议,为推动西部地区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视角和学术支撑。
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核心城市,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双重挑战,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养老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实践团先后深入碑林区鹏瑞利知智照护家园、新城区爱心护理院等六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通过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及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搜集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的一手资料。团队共访谈老人87位、护理人员32名和管理者18人,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350份,获取了丰富而真实的基层声音。
调研显示,西安市养老机构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多数机构配备了基础智能监测设备、紧急呼叫系统和部分智能生活辅助设施,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然而,实践团也发现了一系列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一是设备“不适老”,很多智能产品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缺乏语音及方言支持,导致老人使用困难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二是系统集成度低,不同设备之间数据不通、功能分散,未能形成智慧养老生态;三是传统建筑改造难度大,尤其位于历史城区的养老院因结构限制无法大规模安装智能硬件,存在监测盲区与安全隐患;四是“数字鸿沟”问题突出,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子女与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有效协同。
针对这些现实困境,实践团依托建筑智能化、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多元学科背景,开展了多场现场研讨与原型测试,提出一系列因地制宜、注重人文的改进策略。团队建议开发整合方言识别和语音反馈的智能控制终端,大幅降低老人学习成本;在保护历史建筑原貌的前提下,采用非侵入式监测技术如毫米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实现无感式安全监控;推动“代际数字反哺”计划,搭建大学生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编制《适老化智能设备选型指南》,从源头上引导技术供应方关注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这些建议不仅聚焦技术升级,更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体现“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进一步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本质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通过技术增强服务的可及性、包容性和温度感,其核心始终是“人”。团队在实践基础上完成了《西安市养老机构智能化发展调研报告》《适老化智能设备需求清单》及《西北地区智能养老适配性标准建议稿》,已递交至西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部分建议已被纳入地方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此外,团队还与三家养老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将继续跟踪智能设备使用情况并参与适老化改造方案设计。
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深感智慧养老是一项跨领域、多主体的系统工程,需政府、市场、社区、家庭和高校多方协同推进。作为建筑与智能学科领域的青年学生,他们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聚焦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全龄友好、智慧包容的城市养老服务网络持续贡献建大智慧与青春力量。本次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科研能力,更坚定了他们以专业服务社会、以技术温暖人生的理想信念。
新闻稿二
三下乡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探究人民城市理念下智慧养老新模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重要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智老融合·温情守护”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至8月深入陕西省西安市多家养老机构,围绕“智能化技术适老应用与人本服务协同发展”主题开展了为期二十天的社会调研。实践团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养老机构智能设备使用现状与现实困境,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提出系统性优化路径,为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体系提质升级提供实证依据与青年方案。
西安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传统养老资源紧张,智慧养老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关键举措。实践团选取了新城区、碑林区、未央区等不同区域的八家养老机构作为调研对象,涵盖公办、民办及公建民营等多种类型,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与多样性。团队通过实地参与护理工作、与老人同餐同聊、组织焦点小组座谈及开展结构化问卷等方式,全面收集养老机构管理者、护理人员及入住老人对不同智能系统的使用评价与改进建议。调研期间,团队累计完成有效问卷412份,深度访谈老人102位、护工46名及机构负责人21位,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与典型案例。
调研发现,目前西安市养老机构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监测、报警、娱乐、健康管理等基础功能覆盖,智慧养老理念正逐步获得认同。然而,实践团也识别出诸多深层次矛盾:智能设备普遍存在“重功能、轻体验”问题,如语音系统无法识别方言、触屏界面字体过小、遥控器按键复杂等,导致很多设备实际使用率低甚至闲置;部分老旧机构因建筑结构限制和资金短缺难以开展全面智能化改造,不同系统之间互操作性差形成“数据孤岛”;护理人员数字技能不足,难以对老人进行有效设备使用辅导,老人自身也因害怕操作失误而产生科技焦虑,“数字鸿沟”成为智慧养老推广中的无形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依托建筑电气、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等跨学科知识背景,开展了多轮协同设计与现场原型测试,提出若干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团队提出了一套支持陕西方言识别的低成本语音交互模块设想,可在不更换主机的情况下升级现有设备,显著提升老人语音指令识别率;针对历史建筑养老院布线难、改造难的问题,提出采用互联网无线传输与 非视觉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路径,既保护建筑原貌又实现全域安全覆盖;团队还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出“青老互助”数字赋能工作坊,由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辅导老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并编写图文并茂、字体放大的《智慧养老设备使用图解手册》,有效减轻老人对新技术的不安感。
本次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扎实的成果。团队撰写的《西安市养老机构智慧化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专题调研报告》已提交至西安市发改委及民政局,报告中提出的“适老化智能设备认证标准”“老旧机构智慧化改造分期指南”等建议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同时,团队协助两家机构完成首批智能设备优化升级,并与“夕阳红”“温馨家园”等养老机构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西安市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也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通过此次深入一线的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智慧养老不仅是技术迭代升级的过程,更是一场涉及服务理念、政策支持、人才培育和代际融合的系统性变革。大家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养老应隐藏技术的复杂性,突出服务的温情与人性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要彰显人文关怀。同学们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持续跟踪智慧养老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技术适老标准制定与服务模式创新,为构建包容、普惠、有温度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建大智慧与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