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学子探访蚌埠烈士陵园 传承抗战精神迎接胜利八十周年
导语: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安徽工业大学"传承红色精神"实践队于2025年7月8日至10日深入蚌埠市烈士陵园,开展为期3天的"铭记历史·致敬英烈"主题调研活动。通过文物研究、史料整理和口述采集等方式,团队系统梳理了蚌埠地区抗战英烈事迹,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寻迹:在历史碎片中拼接烽火岁月
踏入展馆,目光触及“日军罪行”展区,历史的沉重瞬间扑面而来。1938年的蚌埠,日军的暴行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与文字里:烧毁飞机模型、侵占城市、渡淮河挖战壕,还有那密密麻麻的日伪特务机关一览表,每一个字都在控诉侵略者的罪恶。
看着1938年淮河阻击战的史料,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他们以血肉之躯,在淮河北岸向着登岸日军发起反击,捍卫国土的坚毅身影,穿越历史而来。这些珍贵史料,是对日军暴行的有力揭露,更是对先辈抗争精神的生动铭记。
这不仅是一段蚌埠本地的抗战史,更是全民族抗战的缩影。它让我深刻懂得,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舍生取义换来的。身为新时代青年,队员沈成文说到“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更要传承先辈们的爱国与抗争精神,让历史的教训与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聆听:让沉默的历史开口说话
驻足于“民众抗日斗争”展区前,那些斑驳的照片、泛黄的史料,如同时光的拼图,拼凑出一幅属于普通民众的抗战群像。
1938年,红枪会会员常晓明火烧天河桥、歼敌据点的壮举,让我看到民间力量的果敢。还有红枪会在常郢击毁日军坦克,这不是正规军的战斗,却满是热血与无畏。当看到固镇清未秀才李文宗组织“秀才游击队”,50余人的农民武装,活跃于铁路沿线打击敌人,我更是震撼——原来,爱国从无身份之分,哪怕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能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拿起武器守护乡土。
展区里,五河日伪军牢房旧址、怀远日军炮楼旧址等照片,默默诉说着侵略者的残暴;黄柏郢惨案旧址,三百余名村民的冤魂,让愤怒在心底翻涌。但与之交织的,是民众抗争的不屈:李文宗游击队编入正规军的合影,像是一种宣告——草根力量,终成抗战洪流的一部分。
这些史料,重塑了“全民抗战”的含义。在宏大的抗战叙事里,常聚焦于军队、英雄,却容易忽略无数像红枪会成员、李文宗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显赫身份,却凭一腔热血,在各自的角落发光发热,用锄头、火枪对抗侵略者的枪炮。这是最朴素的爱国,最纯粹的抗争。如今,硝烟远去,但这些民众抗争的故事,不该被遗忘。它们提醒我们,民族的韧性与力量,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骨血里。队员李俊毅说到:“要铭记这份草根力量,传承这份不甘屈服的精神。当面对困难与挑战,想想当年那些平凡却英勇的民众,便有了勇气与担当——爱国,本就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抗争,也从不是少数人的壮举。”
结语:站在蚌埠烈士陵园陈列馆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紧紧相拥。如今,抗战胜利已八十周年,这八十载春秋,见证着国家从满目疮痍走向繁荣昌盛,而陈列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都是那段艰苦岁月最忠诚的记录者。
回顾这段参观历程,从日军罪行的铁证到民众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无不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内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对我们团队而言,此次参观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传承抗战精神为己任,把在陈列馆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我们会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工作,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园活动等多种渠道,将蚌埠抗战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会把抗战精神融入到团队的各项实践活动中,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像先辈们一样不畏艰难险阻,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参观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它让我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是对历史的庄重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深情期许。我们深知,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会带着先辈们的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让抗战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祁康乐唐轶轩)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