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童心筑梦,薪火相传”守护乡村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2025-08-26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童心筑梦,薪火相传”守护乡村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困境,2025 年暑期,淮北师范大学 “童心筑梦・薪火乡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徐林村,开展为期数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 “心理韧性 + 文化认同 + 社会适应” 多维赋能模式,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红色教育与非遗文化体验,探索乡村儿童关怀新路径。

  图为志愿者出发前宣誓 张莹莹摄

  精准施策,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如何发现孩子抑郁信号?”“怎样与留守儿童有效沟通?” 在徐林村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为 30 余名监护人开展 “家长课堂”,结合案例讲解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儿童群体,团队开设 “情绪面具绘制”“我的心情树” 等心理工作坊,通过游戏化方式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考虑到部分儿童存在 “倾诉难” 问题,团队设置 “心灵树洞” 实体信箱,每周由志愿者回复;建立 “云端沟通机制”,协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化解情感隔阂。截至活动结束,累计服务儿童 52 人次,收集有效心理需求数据 38 条,为当地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过去村里孩子心理问题少人问,现在有了专业团队指导,我们知道该怎么关心娃了。” 徐林村村委会主任说。

  红色铸魂,培育坚韧品格

  “从革命先辈的故事里,孩子们能读懂‘坚持’与‘担当’。” 团队指导老师郑颖表示。实践中,团队组织留守儿童赴淮海战役遗址参观,通过现场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将红色精神融入成长教育。

  “我以后要像战士一样勇敢,照顾好奶奶。” 留守儿童小芳的话让志愿者动容。此次红色教育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更帮助他们建立起面对生活挑战的心理韧性。

  非遗传承,以文化滋养心灵

  “灵璧剪纸是家乡的宝贝,要让孩子们知道它的价值。” 团队联合灵璧剪纸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开设体验课。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指尖流转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更增强了文化认同。

  “这是我剪的作品,上面有我们村的房子。” 孩子们用剪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团队通过非遗体验,让留守儿童在文化传承中找到情感寄托,丰富精神世界。

 
 图为志愿者带领留守儿童体验灵璧剪纸 张莹莹摄

  凝聚合力,构建长效关爱机制

  活动期间,团队形成《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需求调研报告》,提出 “家庭 - 学校 - 社会” 协同干预建议;制作宣传视频 12 条,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累计获赞超 10 万次,引发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广泛关注。

  “高校有专业优势,乡村有实际需求,这样的实践是‘校地联动’的生动体现。” 萧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三下乡活动,淮北师范大学学子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 的号召,通过多维赋能为乡村儿童成长添力。正如团队成员所说:“青春力量虽小,但聚沙成塔,我们愿做守护童心的‘点灯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向阳生长。”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