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徐林村留守儿童绘就成长蓝图
“姐姐,这个‘时光胶囊’真的会在明年打开吗?” 在宿州市萧县徐林村,留守儿童小浩举着写满期许的信纸问志愿者。2025 年暑期,淮北师范大学 “童心筑梦・薪火乡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走进这里,用心理健康服务、红色教育、非遗体验等活动,为孩子们送上了一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图为团队志愿者合影 张莹莹摄
暖心守护:让心灵不再 “留守”
“孩子最近总爱发脾气,是不是有心事?” 面对村民的疑问,志愿者葛博昂在 “家长课堂” 上详细讲解儿童心理特点。团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 “听得懂、用得上” 的方法,通过家长课堂、儿童心理工作坊等形式,为乡村注入心理健康理念。
“情绪面具绘制” 活动中,孩子们用色彩表达喜怒哀乐;“快乐角” 里,涂鸦墙成了他们的 “情绪出口”;“心灵树洞” 信箱里,藏着孩子们不敢说的烦恼 —— 这些都被志愿者一一记下,化作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
“以前跟爸妈视频总是哭,现在志愿者教我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说完心里亮堂多了。” 小浩的变化让奶奶欣慰不已。截至活动结束,团队累计开展心理辅导 32 次,帮助 12 名儿童缓解了分离焦虑。
红色研学:在历史中学会 “坚强”
“战士们在雪地里打仗都不怕,我打针这点疼算什么!” 参观淮海战役遗址后,小宇对志愿者说。团队带着孩子们走进红色遗址,通过 “听故事、看实物、做模拟”,让红色精神融入成长。
“我们希望孩子们明白,成长路上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志愿者丁嘉敏说。红色教育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更培养了他们的抗压能力。
非遗体验:剪纸里的家乡情
“这是我剪的钟馗,老师说能保护家人。” 在灵璧剪纸课上,孩子们兴奋地展示作品。团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村授课,让孩子们在传统技艺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以前不知道剪纸这么有意思,现在我想教给其他小朋友。” 留守儿童小琳的话,让志愿者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非遗体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中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
图为教授留守儿童剪纸技艺 张莹莹摄
青春担当:让关爱 “不停步”
活动最后,志愿者为每个孩子送上 “心理能量包”—— 励志绘本、减压玩具和手写卡片,还一起埋下 “时光胶囊”,约定明年再聚。“我们会通过线上持续跟进,让这份关爱不褪色。” 团队负责人张莹莹说。
此外,团队制作的实践视频在中青校园等平台发布,引发网友关注:“为淮师学子点赞,希望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
“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起点。” 团队指导老师郑颖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徐林村留守儿童,推动 “心理韧性 + 文化认同 + 社会适应” 模式落地,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此次实践,淮北师范大学学子用专业与热情,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一座 “暖心桥”。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知道所有付出都值得。守护童心,我们一直在路上。”